怎样让古诗词内化到孩子心灵中?李山老师为您解答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9-03 09:25:10

关注桃李国学堂微信公众帐号,与您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您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您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我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在教小孩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我们知道,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很重要,但是光是教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很难教好。比如现在的人很重视英语,很多家长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英语上,往往忽略了中国人最根本的东西,很多家长言必称国外如何如何。我就想难道中国没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吗?在面对传统的东西的时候,比如读古诗词等,我感觉到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的。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想跟李老师请教。

访谈时间:2016年6月14日晚上

访谈形式:北京-广东电话访谈访谈

策划:杨春俏

主要内容: 怎样培养孩子诗意的情怀?

怎样让古诗词融入我们的生活?

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学习?

怎样在家庭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怎样找到教育平衡点,激发孩子潜能?

1、我们现在怎样做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诗意情怀?

父母的经历比孩子要丰富,理解、接受能力也比孩子强,所以我觉得任何学习都应该从父母这个“我”做起,那么如何做好这个“我”,又如何去影响孩子,比如古诗词,怎样去培养孩子的诗意情怀呢?

李山老师:阅读文学作品是最好的启迪方式

教育一方面要教人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人,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幸福,这需要大量的学问、方法。家长这个“我”怎么做好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孩子在家庭中长大,我们观察孩子的脾气秉性,除了遗传学的那些之外,习得的东西跟家长关系很大。鲁迅先生有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就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确实是一门学问。我们做家长有的时候很仓促,好像到了日子我们就结婚、生子,但一旦有了孩子作为家长,社会很少有人专门提出来这个问题。家长无可避免的要根据自己的理念、方法影响孩子,一般说都想教孩子做个善良、自食其力的人,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希望孩子有一种美丽的心灵,有接受美好事物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等等。用文学去启蒙应该说是一种很讲究的方式了。

过去有一句话是“言必称希腊”,现在言必称美国,美国确实有很美好的东西,也很重视这种传统的教育,当然他们传统的意思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经典学很发达。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去美国读书,后来念普渡大学,回来说他们语文没有教材,读《荷马史诗》,每天读多少页,然后写一些东西,他们让孩子接触古典很早。我也看过当年福柯读的亨利中学,直接让中学生阅读柏拉图的全集。当然,中国教育有中国的特点,这些年古典教育越来越被重视,阅读诗文等文学作品应该是启迪孩子最好的方式之一。

2、这种背诵入了心,怎样把古诗词融入孩子的生活?

一种文化背后是一种思想的延伸。我女儿现在读小学,我发现他们老师在诗词教学中只是带着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默一默,但是真正拓展的东西很少。后来我就想怎么通过家庭去弥补,让小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也在生活中感受到,像您说的去感受古典之美,让小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心灵。我常常想怎么把古诗词融入到生活中,让小孩子去爱上古诗词,爱上传统文化,然后把它内化,这个路径该如何搭建?

李山老师:创造情境,感受韵律,引导表达

过去有个老派的做法是先要背,我觉得因人而异。背诵能够让小孩子加深对诗词的印象,配合着具体情境的体悟和对节奏韵律的感知,能够慢慢让这种枯燥的背诵入到孩子心里。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把这些感受通过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没有电视,听广播。有一个“阅读与欣赏”节目,老播音员夏青在节目里讲苏轼的《前赤壁赋》,臧克家写的阅读稿,背景音乐好像是一点古琴,当时我听了这个节目就像着了魔似的,两三遍下来,到今天我还能背诵。这当然得感念他们,这种背诵入了心,到了五十多岁也没忘,其他的可能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

我讲一个我的老师的经验,就是启功先生,他说他对中国诗歌的感受,是当年他的祖父一边抱着他一边很陶醉的吟诵,还拿手打着拍子,汉语的节奏从小就入了他的心里。启先生晚年写了一本书叫《汉语现象学论丛》,专门从汉语的节奏来谈我们的文学。我们文学为什么有格律,为什么我们的诗歌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为什么两个字一个音节,实际上他从本质上涉及到了汉语的特点——四声。我们现在用四声调值法就是ā、、ǎ、,ā、较高,ǎ、略低,高高低低,高高低低,两个字一个音节,他后来做这个研究跟很小的时候的一个经历有关系。也就是说教小孩读古诗词,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让他感受汉语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我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他妈妈给她讲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是有“独怆然而涕下”吗,结果有一次她感冒了,就告诉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独怆然而涕下’了”,这个当时我觉得很好笑,但是你看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很敏感,她接受了这些东西,会突然“反刍”,想到了她就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这些都是小孩子很好玩儿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现代人需要尊重小孩子,老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这就是说我们要观察孩子的特点,然后放平了跟他交流对话。

你提到说把诗词融入生活,我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有一次我启发一个小孩儿做作文,说你要对一个东西表示爱惜,不一定非要用一个强烈的词;比如你说一只小鸟,你把它的毛、翅膀、动作勾画出来,需要细细地观察,当然我们家长要提醒他的是从哪儿入手写。

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中学老师讲朱自清的《春》,老师说你们看他从哪儿起笔,从花,然后写叶,注意还写了果,闭上眼满是果,这个地方对我影响特别大。孩子有一种感受能力,但有时候混沌一片,家长要告诉他的是怎么表达出来,先说哪个后说哪个。

3、学古诗词就像吃饭一样,如何根据孩子特点安排学习?

每个孩子个性都不同,不同岁数的孩子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李山老师:在幼小心灵中种下美好的种子

世界就这一个,同样是下雪,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写出很优美的诗句,有人就只能打打雪仗、喊一喊,这里面有一种教育和启发的问题。对小孩子从小开始启发,如果他的身心世界比较适合文学,可能就能够在这种启发下爆发出来。春天都开花,秋天都有缤纷的落叶,就是看你有没有这样的心灵和眼睛,这种培养是家长和教师的责任。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文学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太美丽了,有时候跟现实世界有距离,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当然,人的内心中有这么一种美好,他守护着它,可能也是抵御外在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在诗词之外,我们也要给他读一些了解社会的东西,教他们正确对待。

具体到古诗词上,有风花雪月的,有缠绵悱恻的,有明朗向上的,就像我们吃饭一样,涉及的食物面越宽,营养越好。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内心世界的发育,学习古诗词应该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的题材。

4、一种真正有文采的教育,怎样拓展孩子的知识?

我现在教小孩子诗词的方式是这样的,结合她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比如她背诵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我就给她介绍背景知识,我去找“遍插茱萸少一人”里面的“茱萸”是什么,为什么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要佩戴“茱萸”这种植物?如何通过这一细节反衬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既然涉及到植物,就还有自然观察的问题,我还要求孩子把植物的形状写下来,还可以配些小字和画。这样下来所需的时间可能很长,但孩子的内化程度就会比较好,她就能很快记住并且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您觉得这样的方式怎么样?

李山老师:理解文学背后的文化传统

这个做法很好,里面涉及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我看过一个有关审美心灵的材料,其实就是中国所说的“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很微妙的!从学术上讲,虽然文学取代不了德行的教育,但实际上文学和德行的教育离的很近、是近邻,是可以互相借景的,就像是公园里互相借着光景的。同时,古诗词本身会涉及很多的文化常识。把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和诗词涉及的文化常识结合起来,让小孩子在其中发现“乐之”的大趣味,就是一种真正有文采的教育

比如《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国人涉及九月九重阳,九是阳数之极,这个时候就要佩戴“茱萸”;包括端午,实际上过去的端午节是一个凶悍的节日,所以大家要佩戴一些艾草、喝雄黄酒,因为和水有关系,所以要赛龙舟,后来因为把屈原拉进了这个节日,所以给这个节日增了很多色。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是可以渗透进去的。

还有像《古诗十九首》,里面写牛郎织女的故事,涉及很美好的传说。实际上有些诗词里面的知识是非常广阔的,讲解时要顺便往这些知识上带一带,也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

中国的节日和西方的节日不太一样,这里面还有一个东西比较的文化问题,这也是很好的切入点。现在马上要夏至了,我们就以夏至为例吧。

夏至就是夏天到来的点,我们今天看到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墙缝来测夏至,这个遗址是在山西陶寺遗址发掘出来的。包括《山海经》,小孩子喜欢,《山海经》里面有说这个日是从哪个山出,那个月是从哪个山出,实际上这就是在讲时节,不同的季节,太阳出来的山峰是不一样的,这都是中国文化里面涉及的时令问题。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四季是分明的,春种秋收必须要严格按照那个节奏进行,一点儿都不能差,差了就会歉收,实际上在远古时期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大事情,这就培育了中国人对一些节日特别的注意。

这里面有民族性问题,也有文化的特征问题。说起来小,但背后蕴藏的东西很深,有很多文化信息。这就有点像冰山一角,文学中简简单单提一句,实际上背后拖带的是一个很漫长的传统和这个民族一些特有的东西。这就给老师、家长提出一个要求,我们自己就要多学习。我这些年做文学研究有一个体会,文史哲这些东西如果你单独讲就坏了,就会枯燥无味了,就像是天天吃味精啦!

5、小孩不笨,尊重孩子,家庭教育中如何因材施教?

因为我小孩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开始让她接受的是《论语》《大学》《中庸》这些比较凝练的经典。《论语》中弟子问孔子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给每个弟子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师者,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针对的是每一个个体,每个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家里是什么样的情况,他是什么样的个性,然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做,他是因人施教的。这就让我想起说像我一样,家里有两个小孩,或者其他家庭有更多的孩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要点可以让我们做到因人施教?

李山老师:引导孩子顺其天分发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秉性,父母需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观察之后应该根据他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我觉得我们家长最低要求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自食其力不危害社会的人,然后顺他的天分,只要能发展出他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东西,也就够了。有时候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底线之后,反而心里踏实。

像孔夫子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导,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说:你有父兄在,怎么可以行呢?冉有说“闻斯行诸”,有一个好道理我就行动,可以吗?孔子说“对对对”,这是最典型的因材施教。《论语》有这样的故事,对小孩子也是一样,观察之后应该是顺着他的兴趣去发展他的天分。

我在高校里,有些朋友总问我们孩子报什么专业好,我总说这得问问自己的孩子!说金融好都报金融,最后都失了业,而且今年好的明年未必就好,谁都难说。但是你兴趣在那儿就能学精,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学精了,都是有发展的,这也是《论语》里面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新加坡有个电影叫《小孩不笨》,对我们中国的家长有很大启发性。过去有“孟母三迁”,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八迁”都有了,所以学区房炒得很贵。但现代教育有一个缺憾,就是语数外数理化这几门课使劲勒小孩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像有一个母亲都因为孩子的问题生了重病,但那个孩子在绘画上有天分,可是母亲整天收拾他的数理化,绘画有天分的人几个数学好哇?所以那个电影对我们家长是一个了不起的反思。

6、激发孩子潜在的能量,如何找到家庭教育的平衡点?

当我们明了应该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后,在实际施教的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用力过度,二是感觉自己使不上劲,就像我们之前说的过和不及,它们还经常会交替出现,而用力过猛和使不上劲都会导致孩子兴趣乏乏。如何能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李山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育思路

我们要在实践中来解决这个难题。真正的教育是要帮助孩子激发他自身潜在的能量。首先,在家庭中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其次,应该鼓励家长们之间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了解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

我自己的女儿,她的数学不好,我去香港一年回来后她的数学就是五道题错四道的水平,我就帮她检查找原因,发现她计算马虎,而计算恰恰也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外界的帮助让她提高,于是我就想办法帮她慢慢调理,渐渐地她的数学成绩就有所提高了。

我的女儿还问过我,你当年拼命学习是为了摆脱农村,那我是为了什么?但随着她长大了,她就不问这种问题了,因为她知道她要为生活负责任了,她将来要养活自己,上大学之后她就自觉些了,她也断然拒绝我的参与,留学之后她就更加努力了,这个地方就有我要反思的地方。做家长的就是要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的正能量激发出来,自己办不到还可以请别人帮忙,这也就是为孩子负责了吧!

记得有看过一个家长,她的小男孩想给自己的女同学买点东西,家长这么处理,她说:“这钱是妈妈给你的,你要自己负责、自己处置,我每个月给你的零花钱是一定的,在这个范围里我全权信任你,你买什么、买不买都由自己决定。”后来她的小孩就没有买,因为他还想买雪糕、糖果,这些东西更吸引他。实际上,家长应该让孩子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处处都替他打包票,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触摸。

微信ID:taoliguoxuetang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投稿、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汉寿中小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