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这样奖励孩子吗?当心害了他!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8-11 08:41:02

↑最新教育资讯、科学教育理念、专业教育方法,尽在这里

从孩子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会背诵儿歌……到现在,小亮妈妈已经记不清楚他对孩子说过多少回“你真棒”、“太聪明了”、“多乖”等类似的表扬话。在以前的她看来,这些表扬挺管用。不过,最近小亮妈却发现,自己的表扬好像突然失去了魔法,孩子不再领情,甚至有些厌烦。

这个故事估计很多家长都会有同感,小时候一次小小的口头表扬,一个小小的奖励,都能让孩子换发出巨大的动力。但随着孩子长大,奖励似乎失去了魔法,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究其原因是“奖励”这个工具,父母没有用对,没有用好。

这样的奖励,不能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踢球的乐趣本是小男孩的初心,但老人的奖励却让小男孩忘记了他的初心,演变成了为奖励而踢球。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诫各位家长,奖励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样的奖励时不能要的。

奖励的范围可以广

在大部分家长的意识中,奖励局限在了物质(考好了,一部手机),或者口头表扬上(真棒,真聪明),但奖励的范围其实可以很广。

小A非常喜欢画画,妈妈就许诺只要认真准备期末考试,暑假就给她画画的自由。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一种奖励。

小B一家人计划去旅行,但至于去哪意见不统一,爸爸就跟孩子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能完成暑假安排的预习课程,就让小B拍板去哪。赋予孩子特权,就是一种奖励。

小C不喜欢每天早上早起背单词,妈妈就跟孩子约定,只要每天完成20个单词的任务,你可以不早起背单词。撤销孩子不喜欢做的事,就是一种奖励。

奖励怎么用,最有效

即时性,间隔性是运用奖励的原则,做不到这两点,奖励就变得不那么“诱人”。

即时性好理解,就是给予奖励一定要及时。如果承诺了孩子奖励,在孩子达成目标的第一时间,给予孩子反馈。比如:这个暑假,为了鼓励一个孩子看视频回放,我承诺只要孩子看完回放的视频,我就给孩子邮寄一个礼物。一个星期之后,晚上11点,孩子在qq上告诉我,他把全部视频都看完了。我立马回复他,礼物明天早上我会给你打包好,不出意外后天会到,第二天早上我把包裹的照片发给了孩子,孩子开心的不行。

间隔性,指的是运用奖励,一定要有间隔。如果每次孩子做完作业,都能得到老师批的一个优,孩子对优的敏感度会越来越低。相应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间隔性对的奖励比连续性的奖励更有效。

什么时候奖励,最有效

在孩子开启新的学习任务,培养新的习惯,接受新的观点时,给予孩子奖励最有效。因为初期,孩子领会不到其中的乐趣,需要靠奖励来激发动力,比如:在培养孩子记笔记这个习惯的前期,可以通过奖励来引导,初期的奖励可以比较密集,等孩子形成了这个习惯或者发现这个习惯的好处之后,就可以不再使用外部的奖励。

但事实上,在运用奖励时,大部分家长的问题在于,前期吝啬奖励,却过于追求结果。比如:家长经常说的:“你要是每天坚持背单词,我就奖励你一部电脑”,这就是典型的奖励结果,往往会导致孩子前期得不到有效反馈而放弃。正确的做法是孩子第一天、第二天……能坚持,就应该及时给予奖励,等孩子发现其中乐趣或者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不再使用奖励了。

所以,家长适时、适度给孩子适合的奖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如果奖励方式不对、时间不吻合,那么奖励或许就达不到预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汉寿中小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