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息的时候,刚起床打开手机,习惯性的点开看了一眼,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是:李老师,我很绝望,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发送时间是凌晨2点21分。
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
发消息的是位妈妈,她几乎每天都要和孩子吵一架。孩子也是脾气不小,每次都和妈妈对着吵,甚至吵得更凶。有很多时候都会把妈妈气的躲起来直哭。
中小学家长都喜欢关注的微信,我们等着您!
搜索微信公众号:名校资讯, mingxiaozixun --长按复制
这一年,孩子初二。
我很后悔,从小没有培养好他,可现在该怎么办呢?妈妈的困惑和无助让人心疼。其实,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说,妈妈没有做错什么。
孩子小学的时候,还是比较听话的。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也挺高。孩子也争气,成绩一直不错。孩子这么优秀做妈妈的当然开心,于是对孩子报了更多的期望。开始给孩子报各种班,钢琴、绘画、科技等等,她希望孩子样样优秀。
但是,沉浸在这种喜悦当中的妈妈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成为了她后来无数痛苦的开始。
这也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面对孩子他们经常把我认为这就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他们总是在给予孩子他们认为孩子需要的,而那也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作为家长并不能感受到孩子所能承受的极限,并不能意识到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当有一天孩子不愿再忍受而直接反抗的时候,痛苦来的会如洪水般迅猛……
这个孩子的反抗是从拖延开始的。他开始变得拖拖拉拉,作业写得很慢。家长理所当然的要催促,慢慢的变成监督。再后来,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做作业玩东西,半天都没开始,上课讲话,不听讲。直到家长被学校老师叫去,孩子被公然揍了一顿……
为什么小时候惩罚孩子有效果,长大了就不管用了?
这位妈妈最大的困惑在于,一开始孩子有不好的苗头的时候,惩罚一下立马见效,可是为什么后来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发展到现在孩子会家长对着吵,甚至也会和家长动手?
在回溯整个事情的发展的时候,孩子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反正做完了作业也会被安排其它的内容,没完没了,我做那么快干嘛?一开始,孩子只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当时妈妈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一次次没有找对方向的斗争中,孩子彻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或许,孩子从头到尾都对学习没有太大的意见,他需要的是被人理解,可是他得不到;他需要的是除了学习之外有一方空间,也得不到。消极抵抗的最后,即便孩子自己开始想着去学习了,却猛然发现他已经欠账太多,想要学好谈何容易!
这样的故事很普遍,只不过严重的程度有很大区别罢了。孩子还小的时候,比较听话,家长说什么是什么,所以比较轻松。可是,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他的自我意识会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被尊重、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对朋友关系的需要大于对父母关系的需要。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渴望自主权。而很多家长并不能意识到孩子的这种变化,教育孩子的想法和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于是说教、惩罚等等想尽一切办法打压孩子的这种叛逆的变化。可是,最终能奏效者,寥寥无几。
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那么,遇到这种情景,作为家长该怎么做呢?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重建亲子间的沟通模式。
不管我们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去影响孩子,都绕不开沟通这一环节。如果孩子压根不和你沟通,再好的建议都是零。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专业的方法很发杂,这里暂且不说,给家长一个简单实际的建议:把你的孩子当做一个成年人来看待。这么做的好处是:
1、让孩子自己学会承担一些东西,哪怕吃点苦头;
2、在交流的时候让孩子体会到的东西里多点关心,多点尊重,少些命令,少些强迫。
这样的管教可能会更有效果。你找一个成人帮你做一件事时肯定不会理所当然的说你给我把这件事做了,人家理你才怪!孩子也是这个心态。对待成人的时候你会去留意对方的感受、给方尊重、征求对方意见,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一些东西。我们尊重孩子并不是说要放任不管,而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能够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而不只是家长的感受。
第二点:对事不对人。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了我们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是不是傻啊等等,可能这么说并没有恶意,也是怒其不争的一种表现。但是,在孩子而言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听到的是对他整个人的否定,对他整个人的人身攻击。这样的交流方式往往得不到孩子的认可。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失手打碎了一个杯子,家长火了,吼着对孩子说你有没有长脑子,眼瞎啊。孩子肯定不服气,他会觉得他只是没注意到而已。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比较害怕比较紧张,可是如果孩子大些,你这么一说他打碎杯子那点愧疚感瞬间就消失了,有的更多的是不满和委屈。这样的交流,有多大效果呢?
汉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