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来学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办学探索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8-03 08:33:47

时间:2016年7月25日

地点:成都麓湖艺展中心

主持人:杨念鲁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嘉宾:

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陈如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部副部长

左华荣成都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罗清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陆枋成都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李笑非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

姜言邦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校长

罗立平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总裁

7月24日,在江西省抚州市梦园,孩子们正在学习古琴。陈源茂摄/光明图片

成都麓湖生态城泛教育平台正在进行的实践。光明图片

1、关于未来的界定——这是现实的未来,不是空想的未来

陶西平:对未来学校的研究应当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未来学校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探讨适应未来世界和我国发展变化的相对理想的学校,这是一个艰苦、渐进的过程。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所确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建国一百周年的时间范围内;未来是没有空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当有空间边界,中国未来学校的研究,应该强调中国自身的特点,要对至2030年和两个一百年期间的中国学校开展研究。

罗清红: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当前我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归根结底是当前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人才。

关于学校空间的设计问题。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从哪里来?关键就是三个字:“天垂象”。古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求诸物,进而形成《易经》。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主张无一不是“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未来学校不需要富丽堂皇,需要多一些乡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真正的智慧一定来源于大自然。

未来学校与现在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对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上。数据记录的广度、深度和宽度都不同,全程全面全体的数据记录成为可能,一切信息都可以数据化记录,数据可以迅速地流转到的一切可能的环节。

未来的学校,一定是个性化凸显的教育。依靠数据的流动来组织、管理、评价与干预。

尚俊杰:未来学校的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层是学习方式变革,第三层是教育流程再造。如果真的想搞未来学校,真的要从建设开始,要有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校舍建设,当然,这要考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第二层是学习方式变革,包括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增强现实、创客教育等等,这层要特别考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第三层是教育流程再造,强调从培养目标开始,重新考虑整个教育流程,包括课程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

1234下页尾页共4页阅读全文

汉寿中小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