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证明一个孩子优秀的方式很多,比如写作能力强、唱歌好、擅长体育,甚至能和小朋友们愉快玩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绝无必要只靠奥数来选拔优秀少年。
每年暑假都有小学生“奥数热”的新闻报道,今年也不例外。奥数班究竟有多热?近日,上海有媒体称,上奥数班已经成为部分小学生的暑假“标配”,甚至有孩子上了7个奥数班,上五六个奥数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忙着在假期上奥数班,当然不是今天的孩子的“特例”。作为一名90后,有关奥数班的童年令我难以忘怀。不过,大概是自己缺乏数学天赋,这些 记忆并没给我带来多少快乐,我丝毫感受不到鸡兔同笼、追及问题、火车相遇等数学题的奥妙。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曾指出,只有5%的人适合学奥数,大多数人 都不适合钻研数学。众所周知,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意思,一个只有少数天才适合的智力活动,为何要绝大多数孩子跟着“陪练”呢?
这显然不是奥数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看待奥数的态度出了问题。“我是对你好,你不听话将来肯定后悔”——这样来自家长、老师的肺腑之言,我 们小时候并没少听。被长辈逼着学奥数,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功课难度、学生间差异不大的小学阶段,奥数成了拉开学生学习能力差距的重要手 段,甚至是判断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
虽然不少家长也深知孩子未必适合学奥数,但又不甘让孩子位居人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下,把努力学习奥数和孩子的成功绑在一起, “奥数热”背后是一种畸形的竞争与功利教育观。这种畸形模式来自成人的功利世界,但这种不顾实际的盲从和竞争逐渐侵蚀着童年的快乐与纯真。调查数据显示, 近年上海小学生选择校外奥数课程的比例,在三年级的时候大幅增加。具体来说,由一年级时(2008~2009学年)的35.27%,大幅提高到三年级时 (2010~2011学年)的68.49%,再小幅提高到五年级时(2012~2013学年)的71.25%。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孩子们面对奥数学习 的压力不断增大,这和不合理的“小升初”选拔方式紧密相关。
在理性、多元的竞争模式出现前,盲目追逐奥数热的现象恐怕难以消除。2002年,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市里几所名牌中学的入学考试,都大 大提高了数学题难度,不仅有小学奥数题,甚至还加了中学数学的内容。为了读名校并分入尖子班,我不得不拾起奥数辅导书,突击钻研了两个月,最终遂愿。这段 “恶补”经历反而让我彻底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这么些年来,和我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绝不是少数,如果当初能换一种竞争方式,或许反而能让更多孩子喜欢上数 学。
小学时期是孩子智力成长、身体发育、性格培养和三观初成的关键时期,童年几乎奠定了人一生的基调,这样的黄金年代理应有多元、理性的竞争。 想证明一个孩子优秀的方式很多,比如写作能力强、唱歌好、擅长体育,甚至能和小朋友们愉快玩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绝无必要只靠奥数来选拔优秀少年。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点,选拔制度也随之改变。比如,今年4月,西安“小升初”(民办学校)招考明确要求不得涉及奥数 内容,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心理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综合测评,这无疑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但是,我在西安的朋友告诉我,依然有很 多孩子在读奥数,名校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规避教育主管部门的禁令。可见,赶走童年的奥数梦魇,绝不是一纸禁令那么简单。
汉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