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公司是否适合年轻的我:应届生有喜有忧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9-19 05:26:18

做创业公司员工 应届生有喜有忧

年轻的公司是否适合年轻的我

彭燕和陈慧是兰州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一起成为“北漂”。不同的是,陈慧进了一家老牌新闻网站,彭艳则结识了下海创业的师兄,成为创业公司的一名员工。

区别逐渐显现出来:陈慧早晨7点上班,下午3点下班,每天早睡早起还有时间跑步。彭燕的工作“悲催”了不少,负责公司推广营销的她经常要加班到将近午夜,每周末还要去做地推活动,基本上没有空闲。她有点彷徨,“同学里选择创业公司的好像只有我一个”。

“愿意去创业公司的应届生比例在增加,但依旧是少数,没有成为潮流。”清华大学的创业辅导教师蔡志楠称,除了少部分有创业梦想的,许多加入创业公司的年轻人是出于无奈,进入大公司依旧是应届生的第一选择。

然而在大洋彼岸,在美国一些计算机专业强势的高校里,拿到Airbnb和Uber等知名初创公司offer的毕业生更让人羡慕。Airbnb一位高管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是因为在初创公司拿到股票的升值潜力更大,“假设Airbnb上市,股票翻倍的可能比Facebook大多了”。

两情相悦?还差那么一点

彭燕觉得自己入职更多是个“巧合”,是因为“相信师兄这个人”。她身边的同学,毕业之后更多人想找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创业的人不多,愿意在创业公司打拼的人就更少了。

白松环是北京工商大学的毕业生,她觉得“身边的氛围还不错,有不少学生选择创业公司作为第一份工作”。她实习时就进了“滴滴打车”,毕业之后也打算进一家刚成立的家电维修O2O公司,“创业公司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想做什么基本都可以去做,适合有野心、想挑战的人”。

虽然像白松环一样的毕业生也慢慢多了起来,创业公司在吸引人才的时候还是无力。她现在的老板杨一萌就觉得,自己能招到比较优秀的应届生,还是因为特意把办公地点放在了大学边上。

在杨一萌看来,“大部分应届生都很在乎公司的规模、名气、稳定性。我们想要和大公司抢人,就必须在工资待遇或者工作环境上搞得好一点,总体还是很难”。他还抱怨,很多年轻人都会给创业公司投简历,但来参加面试的一般只有10%,面试通过了愿意留下的就更少了,“大概是把我们当保底的了吧”。

大学生社区项目的李勤伟也有同感,创业企业往往成为毕业生“没有选择的选择”。此外,许多创业企业的技术岗位十分核心,如果招来一般的毕业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培训他,创业企业没有那么多时间,更要面临辛苦培养好的人才被挖走的风险。“所以我宁可多付出一些,直接从大公司挖技术人才”。

“从劳动保障、稳定性、社会认知、规避风险四个角度考虑,应届生钟爱成熟企业都是可以理解的。”在蔡志楠眼里,观念的改变需要3到5年的时间。他说,应届生如果加入了失败的创业公司,就会被质疑“浪费了时间”,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所以他认为除了等待社会对创业认可度逐渐升温,国家也可以考虑给这些跟随创业者鞍前马后的应届生吃一颗“定心丸”。

有苦有累也有收获

创业公司以何吸引大学生?

“员工之间关系简单,每个人都是好朋友。”在白松环看来,这是创业公司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刚来的时候,杨一萌总会告诉她,“有不满和意见一定直接说。”事实证明她确实可以为一个策划案和老板“杠上”,也可以“逼迫”老板改主意。

彭燕“有喜有忧”。加入创业公司的这几个月,她不敢再预约饭局,“因为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休息。”屡次爽约被朋友“嫌弃”后,她又被安排在周六做线下递推,同时负责公司每日的原创微信。

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师兄也曾问候过,“你现在的活儿是不是有点多了?”彭燕想了想,扭扭捏捏承认了,以为能获得减负,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师兄的一句,“没办法啊,坚持吧。咱们每个人都这么忙,我的活儿比你们都多。”

虽然很累,彭燕却觉得“挺好”,甚至就连同屋的人都表示羡慕,她在网站实习太无聊了。刚刚加入没几个月,彭燕已经成为3个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在她看来,作为一个新人,从推广到落地全程负责这么多活动,如果不是在创业公司,自己没法得到这么多机会。

对于创业公司的不同,从大公司里出来的人感觉更加明显。高飞曾经就职于赶集网[微博]、乐视和新浪,最终选择加入创业公司。他觉得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大公司上升渠道太单一、空间小,而创业公司的成长机会很多”。过去专职技术的他来到新环境,一下子成了兼顾技术、营销和人力资源的“多面手”,这也让他觉得很爽。在他看来,对于那些进了创业企业的年轻人来说,只要愿意学习,一定会成长得飞快。

清华大学x—lab的投资人戴永也认可这种观点,他十分乐见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加入创业公司。“他们热情足、想法多,有很强的可塑性。最关键的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好机会。比起高收入,高成长性同样值得追求”。

Airbnb高管认为,如果选择一家靠谱的初创公司,在经济上和个人成长上的回馈都非常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判断出哪一家公司“靠谱”。说到底,比拼的是大学生的“眼光”。

创业公司究竟适不适合我

“职位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两种:销售、推广这些岗位更偏向于生存性,不太需要成熟公司的经历;技术岗位是高难度工作,大公司会在技能领域帮你快速提升。”蔡志楠觉得下决断不能一刀切,不一样的公司和岗位会有不一样的要求。

这种差异性也确实体现在创业公司老总的需求里。杨一萌觉得,自己很需要应届生,“本来就是个天马行空的团队,磨掉棱角反而不好了,有冲劲儿的年轻人是最好的。”技术出身的李勤伟则建议应届生都应该尽量去大公司磨砺一下,因为完善的流程、工作办法、管理方式和技术辅导都是初创公司给不了的。尤其是技术人员,能在成熟企业里得到更好的培养。

谈到应届生最吸引人的特质,杨一萌和李勤伟都觉得是“新锐”。想法新、有冲劲、敢于挑战权威表现自己,是他们比起老职场人有优势的地方。

戴永将这种气质总结为“初创企业员工也必须有创业精神”。一方面初创企业的员工无疑要更加努力,不同于大公司的按部就班,初创企业员工要学会根据现状调整自己,快速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摆正心态,不要过于讲“现实”,拼待遇,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多留点“理想”。

对于这一点,彭燕觉得不难接受,如今拿着3000元实习工资的她认为,先把工作干好更加重要,因为“也算是自己的一份事业了”。

Airbnb的高管表示,创业公司很有可能未来发展不好,或被其他公司干掉了,那时允诺的股票可能就是一张废纸,如果去成熟公司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差。此外,大公司里聚集的“牛人”更多,与“牛人”在一起工作对自己的帮助也很有吸引力。

汉寿职场资讯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