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职务众多,且已转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但韩震最为公众所知、最被舆论称道的还是“三不校长”的称谓。
2012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工作了30多年的韩震出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他郑重做出“三不”承诺:任职期间,不做外国哲学学术研究,不申请原专业研究课题,不谋求个人教学荣誉。所有的精力与心血,都将倾注到北外的整体发展与人才培养之中。
对处在学术黄金期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牺牲。韩震却认为值得:“我愿做铺路的石子。”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是韩震底色的最好诠释。“做人要有担当,讲奉献。”采访中他不断强调。
尽管青少年时成长环境艰苦,求学道路坎坷,但挫折和苦难并未磨灭韩震的上进心,他将之视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1958年出生在齐鲁大地的韩震,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他被送回农村老家。由于无人照看又比较顽皮,家人提前两年把他送到学校学习。此后,他在农村和县城几经辗转后总算读完了中学。1975年,高中毕业第二天,韩震便带着喜爱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下乡插队。彼时,没有电灯,为了找到一个有提灯可以看书的地方,他主动要求去场院帮生产大队看场。两年后,他终于等来恢复高考的喜讯,并如愿考入大学。
在班上,他依旧是最小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良好的学习条件使他如鱼得水,研究生阶段便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并正式走向哲学研究,开始了顺风顺水的教研生涯。从副教授到教授,他被一路破格提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纷至沓来”。
探求真理、播撒智慧。韩震满足于传道授业的愉悦,学生欣喜于他授课的轻松诙谐,每一声“朋友们”、每一个故事都能引发学生共鸣,博得满堂喝彩。不过,他对学生的严厉也是众所周知。在他的课堂上,怀疑和挑战深受鼓励,反之则会受到严厉批评。“要做知识分子而非知道分子。真正要做到如此,除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读书、思考和总结,或许并无其他捷径。”他曾这样寄语青年。
由于对学术的执着,起初他并不想做行政,出于责任担当和学校信任,才接下重担。“我这个人本质上是个‘书呆子’,年轻时候为了搞学术甚至一学期不出校门。”彼时,韩震不善交谈,说话晦涩到别人很难听懂,以至于有一次到外地考察,同行记者听说他是北师大院长时,竟脱口而出:“啊!韩老师竟然是院长!”事实上,他不仅从“书呆子”一路走到院长、校长,而且在行政工作中游刃有余。在韩震看来,这得益于他的韧性和哲学思维。
生活中的韩震,过得“苦行僧”一般。他笑言自己“不修边幅、不会生活”,并被调侃“系里穿着最不讲究的那位”。一年到头,他只在除夕给自己放假一天。只要没有公务或活动,每天晚上他必定雷打不动地在办公室读书、写作。谈及家庭,他立刻跳动双眉,用幸福又略显愧疚的语气告诉记者:“家里的事儿我基本不管,当甩手掌柜。如果说我做了一点工作,那么成绩全是家人的付出和支持换来的。”(光明网记者蒋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