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玉:中国90后留学生须被唤起应有的使命感(1)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5-08 12:18:39

【光明网教育】恢复高考后1978年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讲师之一,80年代末第一批走出国门去留学,在美期间放弃稳定教职下海创业……美国大学网总裁李嘉玉先生向我们讲述他的创业经历。这位自称为第二代留学生的78级大学生,对中国年轻一代留学未来有着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未来中国需要兼具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精英人才,中国90后留学生更应知道因何出国,他们需要被唤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日前,光明网教育专访了美国大学网创始人兼CEO李嘉玉先生,就其个人奋斗经历、对年轻人留学看法以及未来留学市场走向与我们做了沟通和解读。

李嘉玉:中国90后<a href=http://www.hsnewjordan.com/lx/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留学</a>生须被唤起应有的使命感

美国大学网总裁 李嘉玉

谈创业:在美国搞科研只能做“农民工”

光明网教育:您是80年代末海外留学生,在出国之前曾是大学教师,后在美国作访问教授,应该说是相对稳定的职业,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开始从事现在的行业?您之前的经历对后来的创业产生什么影响?

李嘉玉:当时我是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被公派留学,应该说出国是那个年代人人都向往的。尽管我是大学讲师,学了好十几年的英语。但实际上我对于出国并没有做太多准备,所以到了美国感觉很不适应,不仅仅是语言上,更多的是思维上、文化上东西与我们在国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比如就“科学”这个简单的词汇来讲,在国内我是一个讲师每天都在讲科学、做科研,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国内我们做科研,不是发现一个问题,而是就一个已有别人提出来的问题来做工作。到美国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科研最重要的是如何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然后要对这个现象进行思维、实验和观察,英文叫critical思维。但国内只注重就已有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过程,我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远远不够。这一点对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可以说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我到美国是27岁,离开是学术界是30岁。这个年龄很难在通过训练改变汉语思维方式,而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继续做学术研究,至多只能是一个二三流科学家,这对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来说是受不了的。换句话说,一个完全靠汉语思维思考的科学家很难成为一流的大师,我在美国做科研只能做“农民工”,做不了“指挥官”。我命名我们这代人是第二代留学生,这代人几乎没有什么思想上的大家,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批判性思维。所以我选择离开学术界开始从事软件设计,兼顾自然语言研究,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延伸,能够描述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思想。

光明网教育:您为什么认为汉语思维很难具有创造性?

李嘉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汉语作为农业社会产生的语言,是一个框框内思维的语言,所有的词汇都是农业社会定义好的词汇去碰撞,是一种封闭性语言很难有外延,外来新事物翻译过来并没有用新的词汇来表征,都变成农业社会能够解释现象,这就导致创造性低下。当然汉语是世界上思维速度最快语言之一,但我们思维严重的不严谨,比如中国画写意得很,没有人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与之相比,西方的油画所包含的技术就十分丰富,同时都是可以解释的,语言和艺术一体两面。所以汉语思维很难有创造性,绝大多数只能在别人提出一个命题之后,需要有劳力进行计算和论证才具备优势,因为我们思维速度快,但这种工作只是低层次工作。

我们总说创造性,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想清楚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就是对一个自然现象进行长期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对观点进行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并加上实验和观察。但如果我们不突破汉语思维方式,就很难有创造性。因此关于语言和思维这些问题,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思考研究,这也成为改变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