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儿童健康成长需要父母联盟(1)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5-08 12:18:35

【光明网教育】5月22日上午,孙云晓在位于北京西三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接受光明网教育的专访。他说,1966年冬天的那场“奇遇”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1955年,孙云晓出生在山东青岛的普通工人家庭,11岁那年恰逢文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文革结束后,他弃入仕途投身媒体成为一名优秀记者,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32岁时他又从一名报道者转为青少年群体的研究者,由他执笔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在1992年引发了全国性的教育大讨论……

?如今,他身兼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等数职,曾经关注80后一代业已长大成人,他又在关注哪些新的领域和问题?在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这位健谈的50后向80后的笔者分享了关于人生和梦想那些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

11岁冬天的“奇遇”改变命运

光明网教育:您曾提过迷恋大自然和迷恋文学这两件事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能否给我们讲一讲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呢?

孙云晓:我出生在山东青岛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主要靠做工、劳作来生活。直到现在我85岁的老父亲还感慨,没想到我会走上现在这条道路,他觉得我们家的坟头上不长文化的苗,不可能出文化人。实际上我11岁前都没接触过任何课外书。但我在小学四年级冬天发生了一个“意外”。196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个冬天,我15岁的哥哥在青岛工厂做技校生,因为当时宣传要扫除一切“大毒草”,所以工厂里图书馆就把很多文学名著堆在地上准备烧掉,那时我哥哥觉得很可惜,就趁没人时偷回家,而正是那些书改变了我的命运。那个冬天大概有两三个月我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阅读文学名著,包括《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国演义》、《水浒》等等。我一下子被这些“文学大餐”震撼了。我当时感觉,文学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简直是一种奇遇。那两三个月的时间改变了我。一个是让我养成读书的习惯,另一个就是让我有文学的梦想,相当于有了一个人生目标。后来我果真成为一名作家,就是缘于这个梦想。

光明网教育:感觉您有了清晰人生目标后就一步步的去实现自己文学梦想,您能不能再聊聊文革之后您的人生轨迹?包括您那篇轰动全国报告文学作品《夏令营的较量》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孙云晓:文革后1978年调到中央团校学习,毕业后要留我在北京工作,岗位一个是到团中央机关当干部,另一个是到中国少年报当记者,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中国少年报。很多人看来是很傻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进入仕途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的确我现在好多位同学都是省部级甚至更高的领导。但选择当记者,确实就是因为想坚持自己文学梦。

然后我在《中国少年报》工作了9年,我发现单纯的报道孩子生活还是不能真正把握孩子,如果没有研究是很难真正了解孩子的。于是我87年离开《中国少年报》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时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这又是一个转折,当时很多人觉得我又犯傻了,因为青少年研究中心没有相应的职务级别。我就放弃处级职位专门从事青少年研究。这个过程中我就特别关注一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的孩子在国际上是不是具有竞争力?中国的教育是否有利于中国孩子整体素质提高?在国际的舞台上,中国教育处在一种什么位置?

1991年10月份的时候,我碰到一个老朋友说夏天刚带几十个孩子到青岛参加一个中日孩子海岛探险夏令营,我就非常感兴趣,当时我就采访了这些孩子并获得大量信息,明显看到两国孩子的差距和两国教育的差距,后来写了一个一万字的报告文学叫做《微笑的挑战者》, 92年夏令营开始在草原上举行,我又去采访夏令营当事人,比如营员、老师、领队、家长等。后来我就写了一个《夏令营中的较量》,从而引发全国大讨论,应该说这是一场自发而上的教育的讨论。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