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夏培肃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者”(1)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5-04 16:11:26

光明网记者 李平沙

8月27日,中国计算机之母、著名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家夏培肃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辞世,享年91岁。

日前,光明网专访了原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溯源中国计算机》作者徐祖哲先生。他向记者讲述了夏先生主持自主设计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7机背后的故事,作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者”,夏先生在计算机行业科研和教育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

“这不是简单的做一台机器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行业的事儿”,回忆夏培肃先生时,徐祖哲一直向记者强调这两个“不简单”。在这不简单的背后,隐藏众多沉甸甸的往事和人的追求,值得我们追溯和纪念。

纪念夏培肃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者”

夏培肃先生

从无到有 主持设计中国首台计算机“107机”

光明网: 107计算机的诞生一直被视为一个传奇,当时我国科研条件是什么样的?夏先生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瞩目的成就?

徐祖哲:1952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动员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组成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隶属中科院数学所。为满足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12年科学规划,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主办计算机训练班。夏培肃先生编写教学大纲,负责具体组织与教学安排。

举办训练班相当艰巨,虽然有苏联专家讲课和给予的帮助,先后与清华、北大和中科大合办。但教材来不及编印,实验装备和仪器欠缺,教学场地几经迁移。夏先生邀请知名教师讲课,从多所大学接收学员。第一届两个班共140人,四期将近800位学员。绝大部分学员都在各个系统和地区从事计算机工作,福建、甘肃、陕西等省的“第一人”,都源自训练班。许多重点大学的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或后来建立的计算机学院的领导都有在训练班学习或师从训练班学员的经历。

夏先生夫妻俩都是专业骨干,任务紧张,还要张罗家事和孩子,负担特别重。不论是三年困难时期还是文革受到冲击,夏先生都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后来夏先生夫妻都成为院士。她不仅认为“对学生是要有责任的”,每一个人都是下一代人的“人梯”,同样教育她的孩子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注:夏培肃的丈夫杨立铭,是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2003年去世)

桃李满天下 文革受冲击也未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光明网:夏先生在1956——1962年主持计算机、计算数学训练班被您称为中国计算机的“黄埔军校”,您能介绍下夏先生对计算机教育事业贡献吗?

徐祖哲:1952年夏培肃先生和闵乃大、王传英组成了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当时全国涉及计算机数学的人加起来也就10个人左右。为满足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科学规划,由中国科学院组织成立计算机短期培训班。这个班就是在夏培肃先生的组织下成立的。

在当时条件下要把这个班办起来是相当艰巨。教材来不及印,没有技术装备,老师也必须现请。夏先生临时编写教学大纲,邀请老师讲课,挑选培训班学生。第一期的学生是两个班加起来100多人,一共办了四期,。这四期训练班将近800位学员,后来绝大部分在从事计算机工作,而且基本上都是计算机行业研发骨干。我们曾统计过,现在很多大学计算机教研室负责人或者后来计算机学院的创始人都有在训练班学习的经历。

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科教单位都受到冲击。因为夏先生夫妻俩都是院士,所以家庭负担特别重。但不论是三年困难时期还是文革受到冲击,夏先生都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同时她也一直教育她的孩子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注:夏培肃的丈夫杨立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2003年去世)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