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忆北航:唯一的本科女生楼被戏称“熊猫馆”(1)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9-21 05:05:33

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

改变狭窄精神生活的渴望,远大于改变物质贫困生活的冲动

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知识急剧传播、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改变狭窄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要远远大于改变物质贫困生活的冲动,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了80年代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80年代的大学生每一个人都学习认真,因为他们深知学习机会来得不易,那时候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那时的图书馆和教室的位子永远是紧张的,我们经常轮流去抢位子;图书馆里的各种中外名著非常的紧俏,要排队预约;每天晨曦刚露,校园里到处都是同学们朗读外语的身影。谁要是看了一场电影、上了一趟街,就觉得吃了大亏,一定要补回来。每一个人都不服输,每一个人都在暗中较劲。

至于学习风气,那就不用说了,吃完饭后几乎没有人呆在宿舍里,去处自然是阅览室。在那里可以看到一张张如饥似渴的脸。大学毕业后,每年一个大班(一个大班就是一个系的一个年级,一般从一个小班到四五个小班不等,一般小班是按研究方向来划分的,人数在10几人到30几人不等)的同学会有一到两次的聚会,大家聚在一起也是以依旧为主。

王强忆北航:唯一的本科女生楼被戏称“熊猫馆”

北航老照片

2015年元旦的聚会上,一个现为夫妻的同大班同学曾经就开玩笑时说,当时追女生的一个方法就是上晚自习给女方占座,早早等着。女朋友来了就“深情地一望,骄傲地打招呼”,惹得其他来晚了或没人给占座的女生投来艳羡的目光。当时的北航,图书馆占座上自习是一道风景,还曾经发生过男生之间因为抢座位产生肢体冲撞,一起被带到保卫处的故事。

环境塑造人。那时的大学校园里,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劲头,没有虚无缥缈的诱惑,没有就业的压力,也少有浮躁之风。作弊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传统”,也无需作弊。考场和平时上课的教室布局一样,学生们紧挨着坐,谁也没有意识偷看别人一眼。也有个别的同学会不及格,但往往承认水平如此,绝不会借助作弊的方式自欺欺人。终日在大学的象牙塔里,人人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所以教室是永恒的战斗场所,偶尔休闲,一定是去图书馆或电影院。作为理科生活的调剂品,看小说是最美的享受。考完试后,一群哥们也会打打扑克,消遣一番。

那时候同学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知。因为那时候就业状况比较好,不用太考虑将来的前途。这是造成当时良好学术风气的外在原因。就学术和学校内部来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奖励措施,没有鼓励发表论文的制度,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学术规范,所以,论文的写作纯粹是出于创作的冲动--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拿钱,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名誉。总之,没有什么功利性的动机。

现在,情况截然不同了:知识分子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学术研究课题的经费日益增多,有的课题多得令人咂舌;经过多年的改革,学术方面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多,学术研究也似乎越来越规范;在学生方面,有各种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措施和奖励,也有不少旨在促进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课题,还有了专门培养拔尖人才的各种种类的人才班。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术研究的风气却越来越糟糕,剽窃、抄袭现象不仅屡禁不止,且已蔚然成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日益堪忧;学术研究的水准未见有提高,只是徒然地增加了论文的数量而已;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课题,也未见有让人能够读得下去的著作出现。

我们与八十年代的学术风气和管理方式一比,就可以一目了然,这就是管理方式的错位。管理层把管理经济的模式挪来管理学术,讲投入产出比,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经济活动可以讲投入与产出的话,那么思想活动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投入与产出比的,试问:有谁能够在年初制定出今年的思想产量呢?有谁能够把金钱的数量转化为思想的产量呢?在这里,物质与精神之间不具有正比关系。

现在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学术干预得太多了,学术活动本来是一种个人活动,而这种管理方式非要使它变成公共活动,从而纳入到经济计量过程。现在这种管理方式就是:我给你多少钱,你得给我多少思想。于是乎,学术研究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了。八十年代之所以学术风气活跃,就在于管得比现在少,因而人们的学术活动还不那么功利;而现在相反,学术活动基本上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活动,因为可以得到巨额的课题经费和奖金,或者是为了完成每年规定的思想产量,因为你如若完不成,饭碗就难保。学术活动也就成了一种谋生的活动了。

当然不能由此就说是金钱惹的祸。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是理所应当的,而且现在知识分子的待遇还不够高,因为我们知识分子的待遇尚远不能与非洲相比,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比了。问题在于提高的方式。提高待遇的方式不应当是那么功利的,要求他完成多少多少任务,相反,把这些提高放到他们的工资里就可以了,不必那么直接地干预他们的具体学术研究。这样,就会有另外的一种“于是乎”,即学术和思想的繁荣与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思想发展规律的:待遇的提高可以使知识分子们在生活方面高枕无忧,从而专心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如果再辅以思想的自由,那么学术想不繁荣都难。

那时候商品经济的大潮还没有荡涤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如同一片净土,非常安宁。同学们思想也非常单纯,大家之间的交往也充满了真诚。由于学生分配是计划分配,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同学们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生活简单而美好。

汉寿人物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