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冬,孔令仁(二排左二)和苏籍教师杜鲁珍娜(一排左二)及俄文班学生在一起
近几年,外国语学院正在编纂院史,笔者作为编写组成员,通过采访老教授和到各档案馆、校史馆搜集着学院的历史资料。今年5月笔者在采访山东大学原外文系赵洪太教授时,得知他和孔令仁教授都曾是山大俄文系的首届学生。带着对先生的敬仰和尊敬,我走进其寓所采访了孔令仁教授,听她讲述了五十年代初在山东大学学习俄文的那段鲜为人知经历。
漫漫求学路
孔令仁先生是孔裔近支76代孙,亦即颇有名气的“孔八府”嫡系传人。山东大学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山东曲阜人,1924年生。 1937年抗日战争后,先后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1947年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50年8月到山东大学成了俄文班的旁听生,1953年在俄文班毕业后,分到山大历史系任教,先后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1954年又在北京大学进修了中国近代经济史。
1937年孔令仁在上海市立必德小学毕业,并当选了上海市的模范生。小学毕业,七七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举家搬迁到重庆,就读于南开中学。“到了重庆,母亲想让我在南开中学读书,于是母亲带我找到了教务长,教务长说学校已开学,并且英语已开课怕我跟不上,母亲告知我在上海读小学时就已经学英语了,并荣获了上海模范生,就这样校方接收我进入了南开中学。 ”孔教授回忆说。
南开中学校纪极严,初中生按童子军编制,男生一律光头,女生头发长不能过耳。“当时我扎着两个大辫子,教务长说上学可以,必须把辫子剪掉,那时有学生向校方提议,学生表现是看学习成绩,不是看头发,就这样我的辫子才没被剪掉,我也就成了全校唯一留辫子的女生。 ”孔教授至今对剪辫子一事记忆深刻。
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了两年,1939年,因父亲调到昆明工作,孔令仁转到昆明天南中学。“1940年我在天南中学毕业的那年暑假,参加了联大剧团的《雷雨》公演,我扮演了剧中的四凤,我父母都很支持,演出很顺利,场场满座。 ”谈起《雷雨》的演出,孔教授兴高采烈。
1940年暑期过后,孔令仁先后到昆明天祥中学、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1942年考取了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历史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秋季原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各自返京、津复校,在联大就读的学生可凭个人志愿任选一校继续学业,但是不能跨系。孔令仁选了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毕业。毕业后回到青岛,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解放之初,各方面都急需懂俄语的人才,为此,山东大学外文系于1950年8月,成立了俄文专修科,学制三年,毕业授予大学本科文凭,并在青岛的报纸上做了招生通告。 1951年2月,俄文专修科改为俄语专业。“我看到招生通告后,就到山东大学去报名,孰料招生人说,你已经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了,不收已经大学毕业的学生,经再三争取,才允许我在俄文班当个旁听生,就这样我又成了山大俄文班的学生。 ”孔教授回忆了她报考山大俄文班的经历。
山大学俄文
孔令仁、赵洪太、李子宾、刘淑凤等20多名学生成了俄文班首届学生。“父亲知道我在山大学俄文后,非常高兴,到书店给我买了十几本俄文书籍,其中有《资本论》。他鼓励我说,俄语是世界上很好的语言,你要认真好好学,你把这些书都看懂了,俄语学习就毕业了!”孔教授回忆了父亲支持她学俄语的往事,家里人对她都很支持,虽是个旁听生,但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不仅仅学习俄文,而是随班学习了所有的课程,班上所有的活动她都参加。“孔令仁待人诚恳、热情,学习刻苦用功,丝毫没有名门望族的那种架子和傲气,记得班上还有一位旁听生,他就没坚持下来,而孔令仁坚持下来了,并且成绩优秀。 ”她的同班同学,山东大学原外文系赵洪太教授说。
作为学生的赵洪太,那时候“身兼五职”,文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外文系系务委员会委员、系学生会副主席、系图书馆管理员、俄文班班长。“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俄语。每人都有一个记笔记的小本,我们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下来,同学之间相互传阅,孔令仁记得内容最全,同学们都是争着传抄,这对学俄语起了很大作用。 ”时至今日,赵洪太教授还清晰记得,同学们传抄笔记学习俄语的往事。“我们学习俄语,还成立几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3至5人,我和李子宾、刘淑凤分在一组,活动地点就在我家青岛路1号,课后我们三人经常在我家一起练习阅读和口语,学习小组对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孔教授回忆了俄文班成立学习小组学习俄语的事。
当时,山东大学外文系系主任是梁希彦教授,担任第一届俄文班的教师有方未艾、金诗伯、曾宪溥、杜鲁珍娜、罗西尼娜、马卡洛娃等人。
方未艾,1950年迁居青岛,任山东大学外文系副主任、俄语教研室主任。“方未艾老师为人正派,宽厚实在,俄语造诣很深,但不擅长教课。他教授俄语语法课程。 ”孔教授说。“我的老师金诗伯,他是俄籍犹太人。 1951年11月,他和学生徐世琳结了婚。他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很受学生喜欢,有时我也到他家请教问题,他像接待客人一样接待我。 ”“课外的时候见到我,就用俄文和我交流,我如果用俄文回答两句,他会非常高兴,他告诉我俄文要多说多练,不要怕丢人。 ”这是孔令仁对俄语老师金诗伯的回忆。
进入三年级,赵洪太是金诗伯俄语阅读课的课代表,“我向金老师建议,以联共党史为上课材料。我做单词表,刻版印刷后,发给同学们阅读。每周五将疑难问题给金老师,周六课上做解答。 ”
他还说:“那时候,国家提倡学俄语,1951年寒假,学校为理工科老师开办俄语班。当时我还是学生,系里推荐我和金诗伯给化学系老师上课。我们搞比赛、出单词本,有的老师一小时能记住100多个单词。 ”
当时授课的苏籍女教师杜鲁珍娜,她是青岛苏侨协会的会长,她教授俄语讲读课。“她对学生亲切、热情,经常请我到她家做客,她鼓励我,学语言就要大胆说,不要怕出错,学习上有问题随时去找她。 ”孔教授回忆了与杜鲁珍娜的师生情。
1952年冬,得知杜鲁珍娜要回国的消息,同学们都不舍,找来校摄影记者拍了一张合影以示纪念,这张照片孔教授一直珍藏。
“杜鲁珍娜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她淳朴、善良、好客,待我们学生就像亲人一样,我们都喜欢上她的课。有次去她家做客,她儿子还送给我一本俄语辞典呢,在辞典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赵洪太同志留念’。 ”赵洪太教授说。
在俄文班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每周三晚上和青岛苏侨协会的青年在一起联谊。“当时杜鲁珍娜是青岛苏侨协会的会长,学校专门派了一辆卡车,来回接送我们。我们班是个特例,每周三晚饭后,全班就在宿舍门口等车,去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去活动苏侨协会都准备一些点心、咖啡招待我们,和苏侨协会的青年一起跳交谊舞、唱苏联歌曲、用俄语交流,大家无拘无束,玩得尽兴。 ”赵洪太想起在青岛苏侨协会活动时的情景,兴致勃勃。
1952年冬,苏籍教师杜鲁珍娜、罗西尼娜、马卡洛娃先后回国了。“令仁是个干什么都很认真的人,她学习刻苦、认真,当时在山大注册组有孔令仁的全部成绩,竟然名列第四! ”孔令仁的丈夫94岁高龄的由其文教授,谈到孔令仁在俄文班的学习,很自豪地说。就这样孔令仁解放后又上了一次大学!
1953年7月,孔令仁、赵洪太和第一届俄文班学生顺利毕业。毕业后,孔令仁、赵洪太被分别分到山大历史系、外文系任教,他们又成了同事。
相识华岗校长
1951年春,济南华东大学迁到青岛并于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华岗重视全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他每周为师生讲授《辩证唯物论》等政治理论课,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和理论水平。“我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仔细记下笔记,正是因为我记笔记认真,结识了华岗校长。 ”孔教授回忆起与华岗校长结识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华岗校长上大课,有人作记录,可每次看记录,华岗校长都不满意。有人向华岗校长推荐说,孔令仁是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又学俄文,何不让她试一试呢?因为当时华岗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理论课,都是俄文原著翻译过来的,华岗同意了。
一天晚饭后,孔令仁走在去青岛苏侨联合会参加联谊活动的路上,这时过来一辆轿车,在她前面停下了。“你是孔令仁吧? ”“我是孔令仁,华校长好! ”“你去参加联谊活动吗? ”“是的。 ”“上车吧! ”
上车后,华岗说:“我知道你,你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听说你学习很好,笔记做得也好。 ”“谢谢校长夸奖! ”华岗把让孔令仁上大课作记录的事告诉了她,孔令仁说:“我试试吧! ”就这样每次华岗为师生上政治理论课的时候,孔令仁成了记录人之一。华岗对孔令仁做的记录很满意,就这样她结识了华岗校长。
由于孔令仁在校表现优异,山大决定聘她任教。当时历史系和外文系的领导都争着要她,安排到历史系还是外文系,领导意见不一。最后华岗说:“孔令仁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历史是她的本行,俄语可作为她治学的工具。 ”这样,孔令仁就到了山大历史系,成了一名教师。
伉俪情深 白首偕老
结婚50周年叫金婚,结婚60周年叫钻石婚,那结婚66周年叫什么婚呢?六六大顺钻石婚! 2014年10月12日是孔令仁、由其文教授结婚66周年纪念日,一早笔者手捧鲜花再次到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教工宿舍采访了孔令仁、由其文教授,并为他们送上祝福。走进寓所,孔令仁、由其文夫妇悠然地坐在沙发上品茶、读报,读书看报俨然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中,透露出对生活、对婚姻、对家庭的满足。
由其文教授94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举止端庄,风姿优雅,颇显绅士风范。他是著名学者,山东大学经济系教授,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孔令仁教授90岁,满头银发,神采奕奕。她身穿长裙,皮鞋一尘不染,手镯、手表点缀得当,银发也一丝不苟地拢起,颇显端庄大方。
谈起婚姻,由其文、孔令仁夫妇幸福满满。由其文说,我和令仁1944年相识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她在历史系,我在经济系,在一次舞会上我俩相识后,彼此一见钟情。从那以后,我们从校园里的偶然相逢,到图书馆中的不期而遇,再到课堂上为求知伴读……彼此从同学到朋友,从朋友成为了恋人。毕业后两人先后在青岛银行工作。 1948年10月12日,由其文、孔令仁在家人的安排下青岛完婚。如今已相识七十年,结为伉俪也有六十六年了。
在66年的岁月里,由其文、孔令仁夫妇亲身体验了无数次时代风云的变幻——抗战、新中国成立、反右、“文革”、改革开放,其人生也随着时代经历了若干次跌宕起伏,但他们一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谈起这些,孔令仁说,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们生活的不是很好吗?前半辈子我们分居了20多年,后半辈子我们在一起了。我俩身体还算健康,精神一直愉快,我们要更多的相随相伴,更长的相携相挽。
在采访的过程中,热情地招待,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儒雅之风,两位老人的乐观开朗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许就是他们长寿的秘诀吧。
风雨同舟66载,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爱”的理解与尊重。
(外国语学院 张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