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一根扁担上的担当
——记内蒙古清水河县单台子乡小学校长杨建国
在内蒙古南部与山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所乡村小学,这里“吃水贵如油,饮水天天愁”,人畜饮水主要靠集雨水,或者化雪水。尤其是在学校,人多嘴多,同宿舍的几十个人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脸洗手,洗澡更是奢望。在这里,扁担是必备的生存工具。
杨建国在单台子乡小学教书26年,也为学生挑水26年,他肩膀上有一层厚厚的硬茧。
从沟底到学校,3公里的“挑水小道”,是村里和学校的“生命通道”。杨建国几乎每天都要和高年级的学生去山下挑水、抬水。崎岖的山路上边走边洒,太浪费,他就找来一只空油桶,改装一下,固定在手推车上,出去拉水。
挑水路上 刘永才摄
2009年4月的一天,杨建国又带着孩子去拉水。他在前面拉,孩子们在后面助推或刹车。山高坡陡,孩子们一使劲,刹车的绳子“嘣”的一声,断了。四五百斤的水车快速往前窜,孩子们追着、喊着。此时,山路上迎面过来一辆摩托车,情况十分危险。这时杨建国大喊:“同学们不要过来!”使劲把水车推向路边,水车翻了,他重重地摔在山路上,当场昏了过去。送到医院一检查,左腿骨折,额头硌开一道3厘米的口子,渗进了四五颗小石子。
住院20多天。出院后,杨建国拄着拐杖又站在了讲台上。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杨建国发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掏了两眼“水窖”。冬天偶有大雪,杨建国和全校师生像抢宝贝一样,把雪一筐筐往“水窖”里倒;夏天夜晚偶有大雨,他一手提着锹,一手握着手电筒,向“水窖”跑,为的是拨开水道,好让雨水流进“水窖”。
汉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