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蔡继明学术论文被指抄袭遭打假三年(1)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9-12 04:55:29

蔡继明有关生产要素的论文,被国家工商总局李德伟斥为抄袭。清华学术委员会前后两次认定矛盾。李德伟不服该认定,向法院起诉。独立鉴定机构缺失是关键。

“学术打假”似乎是中国学术界永恒不变的话题。

10月17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就坦陈,自己因为一个有关生产要素分配贡献发明权的论文,被打假“三年”。国家工商总局研究员李德伟认为该论文理论涉嫌抄袭自己的文章。

不过,蔡称,该事件已经尘埃落定,根据蔡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的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鉴定书,“谷书堂与蔡继明理论与李德伟理论两者间具有显著区别;没有发现蔡继明剽窃李德伟的问题。”

“终于被正名了。”蔡继明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该学术纠纷,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两次做出的鉴定结果迥异,一次“偏向原告”,一次“偏向被告”。不同的结论让当事双方至今仍然不平。

但李德伟显然不服。针对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最新认定,李德伟表示向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投诉,对方正在处理,并向海淀法院提交了有关名誉诉讼的申请,并将不日开发布会,公布此事。蔡继明也表示将保留名誉诉讼的权力。2011年,李德伟便以学术抄袭为由,向北京海淀法院起诉,但海淀法院并未立案。

有学者直陈,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缺失,让很多学术纠纷都变成“口水战”,无果而终。也有学者认为,不完善的科研评价体制,让科学家们“逼良为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学术论文的交易,从选题到写作以至于最后的发布,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明码标价。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曾披露,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两次学术鉴定结论相异

有关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发明权争议起源于4年前,彼时,被誉为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理论评奖活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开始评选。

所谓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指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所做出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由各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决定的。而各种收入的决定,又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

当时的蔡继明,向组委会申报了一个题目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学术论文。

“从国际层面上看,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并非是新东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熊柴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蔡教授这篇论文的价值,就在于把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首次提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该项成果在发表之初屡获嘉奖。然而,就在蔡继明申报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之后,蔡称,“李德伟就打电话给我,要求与我和谷书堂联合申报该理论”。

“根据我的了解,我和谷书堂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是以独创的广义价值论为基础,而李德伟的理论是以广义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理论基础不同,所以不同意和他联合申报。”蔡继明如是介绍。此后的蔡继明便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学术反打假”。

2010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研究员李德伟将论文《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及实施方案》,上报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

同时,李德伟亦向清华大学投诉蔡继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涉嫌学术剽窃,次年10月,清华学术委员会做出鉴定,称李德伟的研究成果发表时间先于蔡继明,蔡继明等人的理论创新成果申报并不合适,应该撤回评奖申报。

此后,蔡继明于2013年8月向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诉。学委会也召集来自人大、北大和社科院的五六位同行专家共同论证。

“事后,我才了解”,蔡继明表示,第一次负责鉴定的两位专家一个是哲学教授,另外一个是国际关系学教授,都是外行,并非是研究这个课题的。

最近清华的第二次鉴定得出结论:谷书堂与蔡继明共同阐述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与李德伟阐述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与实施方案”两者间在内容、论述方法以及理论建设上具有显著区别;没有发现前者剽窃后者的问题;并称校学术委员会2011年给李德伟的回复有不准确之处,蔡继明有权自行决定申报相关奖项。

这次鉴定,李德伟当然不赞同。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关键的问题都没有说明,“比如,对方没有否认是我提出这个理论,那敢不敢说明到底是谁先提出来的呢?说2011年的鉴定不准确,到底不准确在哪里?”

李德伟说,他已经就上述问题向清华学术委员会投诉,对方表示正在处理,之后给予答复,同时他还向海淀法院提交了有关名誉诉讼的申请。蔡继明也表示,将保留诉讼的权利。

汉寿人物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