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追TVB经典商战剧《创世纪》,该剧故事十分精彩,角色个性鲜明,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很符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狂飙突进的香港形象。相比主角叶荣添赢即正义的诸多金句,我对其父叶孝勤一番话的印象更加深刻香港人呐,就知道埋头苦干,没什么机会抬起头看看夜晚的天空。这句话戳破了闹哄哄的表相,让我们看到繁华背后的精神荒芜。
那是香港的黄金年代,顶着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名头,东方之珠名闻遐迩,地产业、金融业迅速崛起,遍地都是淘金的机会。叶荣添、许文彪们行色匆匆,不肯浪费一分一秒,迅速致富又遽然破产,最终,在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身上,都无可避免地被涂上悲情色彩。在一个典型的快时代,《创世纪》讲述的是几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迅速致富却情感迷失的故事。
看这部剧时,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故事主角叶荣添、许文彪与当下内地的年轻人何其相似?他们大学毕业后,容不得自己喘息,急切地想在大城市谋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或者企图抓住风口实现创业梦。
所以,当慢就业的概念出现并且有媒体为此背书时,就立马遭受嘲讽:慢就业就是失业,潜台词是逃避现实与啃老。公众对此的嘲讽多于理解。
若细究慢就业的概念,可以发现舆论对慢就业的误读:慢就业并非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选择暂时性失业。他们在待业过程中,或四处旅行,放空身心;或继续充电,备战考研或考公务员;也有一部分人在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决不委曲求全。
慢就业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既不卑微也不高尚,就是一种普通的人生选择。不必对它过度褒扬,也不必刻意贬低。已成年的年轻人选择怎么样的道路,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不会轻易任性。
一种观念得以流行,必定在某个方面切中了一个群体的隐秘心理。互联网与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僵硬的价值观念,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切身体验与生活质量,一些人不急于就业而选择待业,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只要慢就业的选择是严肃且认真的,它就无可指摘。当年轻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开放、多元时,社会不妨对他们的选择给予充分尊重。
一些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也与就业压力不无关系。一时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毕业后重新建设自己也不算晚。或许这要多花一些时间,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漫长,一时延宕并非什么天大损失。何况,慢就业也是在布局未来。
每个人对慢就业的看法不同,慢就业也因人而异。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自己说了算,能承担影响和结果就好。即便有些人秉持逃避主义,做一条就业的漏网之鱼,也不是什么过错。足够包容的社会不必逼毕业生迅速就业。
汉寿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