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对比引热议:民国小学课文更注重“诗和远方”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11-12 04:18:12

课本对比图引热议 民国小学课文更注重“诗和远方”?

民国课文

课本对比图引热议 民国小学课文更注重“诗和远方”?

如今的课文

在由南京晓庄学院承办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21届学术年会上,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在演讲ppT中贴出的几组民国小学语文课文与当下语文课文的对比图,引起了与会专家的讨论与思考。比如民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小诗《三只牛吃草》,诗意传递了生活中不仅有当下还有远方和梦想的理念;对比如今小学一年级孩子学习的《蘑菇该奖给谁》一文,这篇课文却传递了些许功利的信息:从学步开始,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和功利的追求。

来看三组语文课文对比

第1组 《三只牛吃草》VS《蘑菇该奖给谁》

黄伟教授的演讲主题为《核心素养视域下若干课文比较》,他的视角追溯到民国时期。黄伟教授认为,通过这种历史纵深的、具体的课文比较研究,便于总给既有的经验教训,审辨当代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有待改进完善之处。

他首先贴出了开明国语课本中的课文《三只牛吃草》。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文中的插图上,一只羊正在低头吃草,另一只痴痴地赏花。黄伟教授解析中,寥寥几句的《三只牛吃草》有着丰富的意境:生活不仅是当下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记者查阅资料获悉,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被称为开明国语课本,共八册。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上市后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拿来与《三只牛吃草》对比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蘑菇该奖给谁》。这是有趣的童话故事: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晚上回家后,兔妈妈奖励了没有跑得过骏马的小白兔,因为它敢和高手比赛。赢过乌龟的小黑兔没有得到奖励。虽然故事生动有趣、语言丰富,黄伟教授认为文章传递的思想有点功利,从学步开始,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和功利的追求。

课本对比图引热议 民国小学课文更注重“诗和远方”?

民国课文

课本对比图引热议 民国小学课文更注重“诗和远方”?

如今的课文

第2组 《母亲的针线》VS《奶奶的白发》

第二组对比课文着眼于亲子关系。商务印书馆出版庄俞、沈颐主编,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小第二册第22课《母亲的针线》图文并茂描述了妈妈为孩子缝补衣服的温馨画面。竹几上 有针 有线 有尺 有剪刀 我母亲 坐几前 取针穿线 为我缝衣用生活中最普通的场景,最质朴的表达,让孩子自己去感知。短短几句,浓浓的母爱跃然纸上。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课文《奶奶的白发》,从奶奶白发引入,一天,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在奶奶的引导下,孩子抬起头说,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在黄伟教授看来,这个亲情小故事说教的色彩太浓厚,意在建构故事的道德规训。

黄伟认为,现在部分语文教育的内容和表达过于高大,不纯真,甚至有点肉麻,过早地将孩子纳入成人世界,而不是在孩子感知的世界内教育孩子,道德教育养成与智力教育相脱节,缺乏真正的心灵体验,孩子学到的只能是空壳的知识。 现代社会缝衣场景可能没有了,要从生活实践撷取新的要素,放低身段,融入孩子的世界。

第3组 《荷》VS《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圆圆》

《荷》这篇课文摘自庄俞、沈颐主编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小第三册,由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黄伟教授解析道,简短的文字描述了荷花、荷叶、藕的形态,让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字里行间透出了生命的质感与底蕴。我们的小学课本中也有荷叶主题的文章。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比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中,荷叶像一把大伞,静静地在荷塘里举着。文字优美、抒情富有想象力,重点在童趣。

汉寿留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