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雷老师:入营了为何还是刷你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6-18 07:54:23

首先常老师这里祝贺成功入营的学子。虽然有不少学子已经拿到了录取的资格,但是大多数夏令营即将开始。当我们沉浸在成功入营的喜悦中时,不要忘了这只是激烈竞争的开始,面对入营80录取25、入营34录取10个等等数据的时候,再加上宁缺毋滥的原则,不知道入营的同学们怎么想,反正常老师是有点颤抖的。入营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多么厉害,更多的是报名的情况,比如招10个,只有15个人报名的时候,那就不用审核,直接全部进来。还有就是考虑到以后的违约率。大多数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进入还不错的学校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地表明这是我唯一的选择,我非常想来,但是当后续有更好更喜欢的选择的时候,几乎是禁不住诱惑的。另外夏令营初选的时候把材料进行分类,例如一个老师分30份,负责从中选择10个名额,随机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就会出现有些同学们疑惑的地方:我们班级第一名整体情况都比第五名好,第五名入营了,第一名却被刷了,常老师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疑惑。比起这些看不见,仅凭材料做的初步选择,入营后的笔试、面试相对来说客观、公正地多,也是大家展现硬实力的时候。已入营,大家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庞大的淘汰率,如何不做分母,当陪衬。常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那些被刷同学的背后原因。

1、名额:有些院校招生导师拥有比较大的权利,院系是把名额分配给导师,然后由导师决定招生人选。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每个人都想招最好院系的最好专业。这无疑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用清华大学土木院长的一句话来说:你可以选择我,但我认为是两败俱伤,而且你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很喜欢这个院校的时候,最好的方案就是先进去,当不少同学跟我纠结专业、就业这些问题的时候。常老师真的认为不重要。学校最重要,进去后想从事什么方向、专业几乎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些约定俗成的事。别指望研究生导师能像高三老师一样天天盯着你。所以一定要把事情分清轻重缓急。

2、跨专业问题:一个入营的学生真的挺优秀,但是由于跨专业的问题,当然不是全部的问题所在,至少常老师认为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当你夸专业入营的时候,可能一个无法避免的地方就是被问到:why?曾经不少同学回到的也很简单:becase I love it;ok,那么下一个问题就会紧跟上:那你将如何展开跨专业的研究,弥补这个不足呢;大多数学生回到的都比较空洞且不接地气,一看就是浮夸,没有可行性。其实常老师这里提醒大家下:导师对很多问题想要的回答是具体的、可行的、接地气的。引用北大平老的一句话:不要楼顶上种水稻。认真踏实,说起来挺容易,但是带着一种情怀去执行的时候,其实是很困难的。跨专业本身可能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你如何规划跨专业的研究具有可行性,而不是大而空,就显得很重要了。

3、专业素养:我曾记得一个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的学生,当被问到简单的一元拟合中参数的含义时,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又强词夺理时的那份尴尬。筛选你的时候看的是你的材料,我相信入营的同学肯定都不差,有的甚至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最可怕的时候,就是当问你一个简单专业名次时,支支吾吾回答不到点上,那份落差是导师甚至说是任何一个人无法忍受的。复旦大学某个院长曾经这样说过:看这个孩子的材料,是很优秀的,我很看重,但是当他面试的时候,太罗嗦,太说不到点上去,虽然有那么多核心论文和获奖证书,但是实在难以让人认为是同一个人。最终被两个一般211的学生挤去了名额。不论自己的本专业还是要报考的专业,熟悉基本的核心理论,认真掌握住,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成功,更是对面试老师的尊重。如果尽是一些不着天际的回答,我认为对面试官就是一种侮辱。

4、学术潜力or职业规划:凡事预则立,几乎每个院校都会问一些研究计划或者职业规划的问题,你会发现,好多回答千篇一律;很多同学依赖模板,很少去真实想想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抛去那些模版,哪怕再不成章法,我认为也是很好的 。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总是低估导师的智商。引用那句话:一天不思考自己知道,两天不思考导师知道,三天不思考,全世界都知道了。不要总是想着模仿,有自己的想法,哪怕再粗糙,也是创新,难得可贵。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想。

汉寿考研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