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热的《翻译官》可谓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剧中的黄轩西装革履,睿智从容,帅气十足,女神杨幂刻苦优雅,开朗出色,广大青年才俊们在舔屏的同时,不知有多少人都涌上了改头换面去当高翻的念头,然而真正开始做翻译,才发现翻译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任务。
考研也不例外,作为考研英语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题型,这道题的得分一直是考研所有题型当中的倒数。要说解题方法有千千万,就算掌握了运用起来依然捉襟见肘,但是翻译题的解题思路归根究底,只有一个:英汉语言差异。
任何翻译技巧,都要基于这一个思路,具体来说,英汉语言到底差异在哪里?且看下文解析:
差异一 形合与意合
英语多形合,汉语多意合。
什么叫形合呢?形合就是用形式手段表达意义和逻辑关系,如引导词、介词、连词等。例如:
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首先,从句型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由时间状语从句和主句构成的复合句,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不定式结构to understand后跟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that引导定语从句,在这个从句中,第二个as 引导状语从句。本句的主句是it seems that…,其中,it是形式主语,that引导的是主语从句,在该主语从句中,of which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其次,从成分角度来看,不定式to understand 充当状语,介词结构from being…作状语,与prevent一同表示“阻止……做某事”的含义。那么,这句话该怎样翻译成汉语呢?请看下面的译文: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汉语译文不仅将原文分成了两句,而且省去了很多连接词的翻译,如“when”等。
究竟什么是汉语的意合呢?请看下面的对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王:初次来您家,也不知道您喜欢什么,意思意思。
领导:这你就不够意思了。
小王:哪里哪里,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以上的例子,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汉语的意合特点,所谓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就是英译汉中形合与意合的体现,所以,英译汉时,要适当减词,略去连接词、介词等这些虚词的翻译,让你的译文更加地道。
差异二 抽象与具体
英语正式文体中,抽象名词的使用十分频繁,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措辞。例如,
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Determination在原文中表示“决绝”的意味,但用来形容下雨的力度,汉语中就不能这么生搬硬套,所以处理成了“下个不停”,表现出汉语倾向具体的特征。在比如,
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
她怀疑自己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称为弗兰克林的包袱。
所以,在英译汉时,一定注意采用“化虚为实”的方法,顺行文、添文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差异三 物称与人称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什么事了?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们欣喜若狂。
物称与人称的差异还体现在语态上,英语多被动,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多主动,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所以,英译汉是要将英语中的很多被动转译为主动,或者将其转译为汉语中表示被动的词,如“受到”、“为……所”等。
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这三点英汉语言差异的讲解,希望对考研同学英语翻译有所帮助。
作者:考试点英语老师康启华
汉寿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