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考申论作文押题预测第三期如约而至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5-04 17:23:06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申论大作文预测第三期新鲜出炉。2016年国考笔试即将于本周末(11月29日)举行,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独家策划推出本次国考申论押题预测。本申论热点还是围绕着公务员考试申论时事政治热点话题命题。在临近考试的最后几天里,希望考生真正动笔写一写,并背诵一下我们提供的这篇参考申论范文。今天我们预测的申论主题是“化解群体性怨恨”,话题来自当前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易怒症心理。

主编推荐:错过国考,还有省考没开始报名呢(省考资料推荐)

下面进入正题,请考生先阅读申论给定资料,然后按照作答要求写出申论文章,参考申论范文现已给出。

一、申论给定材料

资料1

当今中国社会,一言不和的拳脚相加,偶有摩擦的暴力相向,正在成为最不确定的安全隐患。每天发生的大量案件和纠纷之中,其诱发点往往小得难以让人重视。中国人正变得越来越易怒,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鸟”一样,很容易因为情绪的失控而采取过激的手段,比如公交车上为争座位的拳打脚踢,还比如为了排队而恶语相向,其间还不乏“下岗工人掌掴环卫工”的弱者相欺。

资料2

公交抢座,地铁冲突,飞机斗殴,原本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最终却酿成了一场场生死博斗。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称,“群体性怨恨”成为当前典型的社会心态。你往往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互相抱怨而又充满仇视的社会里--富人抱怨穷人,而穷人又极度怨恨富人,除了“仇官”和“仇富”之外,还有普遍存在的“弱者心态”,人人都把自己视为弱势群体,以企图靠矮化自身而获得庇护,并为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找到逃避责任的出口,为自己的任意行为而找到可以推脱的理由。

资料3

对于中国社会出现“群体性怨恨”,有专家认为其原因在于,每个人所要求社会管理体制给予的东西,与这个体制所能给予的东西发生了巨大错位;人们不再相信规则而又出于自保,就往往会采取过激的方式。其实,原因属于多个方面,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社会转型之下积累的不满,有规则异化之下的信仰缺失,也有精神关怀过少的社会浮躁……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庞大、社会转型、欲望膨胀,在巨大的高压之下,很多人选择了通过愤怒作为发泄和释放的方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推进,国人的“情绪引爆点”被降得越来越低。

资料4

有人说,当前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抱怨、易怒、暴力倾向是其关键词,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心”病。甚至有媒体辛辣地指出,当前,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增无减,那种“命苦怪政府,点背怪社会”以及“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的人,并不在少数。

某评论文章指出,化解“群体性怨恨”,消弭国人的“易怒症”,需要个体、社会和国家集体性反思。于个体来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属于自保的必然选择,否则“任性发挥”之下,既可能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于社会来说,必须意识到发挥公众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让控制情绪保持宽容和冷静成为共识;于国家来说,必须认识到社会转型期下,公众情绪的暴力化和愤怒化倾向,已成为巨大的社会隐患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从娃娃抓起而做好“心灵关怀”,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因为给个体的精神减压,也是在给社会的风险松绑。

二、申论作答要求

请根据给定资料,以“化解群体性怨恨,医治社会‘心病’”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全面深刻;逻辑表达流畅;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化解群体性怨恨 人心需多一份宽容与平和

“冲动是魔鬼”。当年,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在全国热映,让广大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体会到这么一个道理,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时候,冲动、愤怒、怨恨都是愚蠢的,那样只能把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难以预料的后果。现实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群体性怨恨的存在,比如,因为一点小事动辄就破口大骂甚至拳打脚踢;飞机上为了座位、行李等问题上演“全武行”;只要有涉及官员或富人的负面消息线索就“群起而攻之”,等等。在不知不觉中,“群体性怨恨”演变为一种风气,成为了社会的“心病”。

究其原因,很多人感觉“活得太累了”、“压力太大了”,只能选择泄私愤、冷暴力甚至肢体冲突的方式。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也确实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公众容易受到一些外在的影响或刺激,点燃自己“火爆”的脾气。化解“群体性怨恨”,医治社会的“心病”,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相应的责任。只有共同努力,让人心多一份宽容与平和,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个人要注重修身律己,做到宽以待人。中国古人圣贤就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很多重要论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等,这些都为我们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文明素质提供了重要遵循。“心病还须心药治”,面对矛盾、不公和委屈时,每个人要通过全面的自省、深刻的自警,多看自己的缺点、包容别人的不足,让自己一颗愤怒、怨恨的心平静、淡定下来,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爆发”的标准下,把个人的“任性”建立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为人际关系增加“粘合剂”。社会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看清自己、反思自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要创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方式,多采用浅显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让群众深知宽容与平和之益、愤怒与怨恨之害,并及时做好矛盾预警、纠纷调解、突发性群众事件处置等工作,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也要树立鲜明导向,多宣扬宽容为人、平和处世的个人典型,多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保持宽容、克制和冷静。

国家要加强教育引导,同时提供法制保障。要坚持教育先行,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钻牛角尖”,不过分较真,坚决防止各种暴力化和愤怒化倾向,努力把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相关立法、执法、司法工作,对由于愤怒、怨恨而引发的不良后果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坚持依法处理,绝不姑息迁就,让群众从反面典型和深刻教训中得到启示。

应该看到,一个文明的人,不仅需要健康的肌体,更需要健康的心灵。让人心多一份宽容与平和,消解群体性怨恨,不仅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拥有幸福生活的呼唤。(文章作者:王洪)

说明:本次申论命题及参考范文由国家公务员考试网(www.chinagwy.org)签约作者“王洪”原创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并保留作者署名。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