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同学一上中学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为只要学好了书上的知识就可以了。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现在的高考题内容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在语文写作以及政治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我们对外界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突然遇见这样的考题,就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不知如何应对。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
一位同学最近参加了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该校的考试制度颇为严格,光是笔试就进行了3次。还好这位同学的基本功较为扎实,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杀进了面试。可就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他遇到了。他当时走进考场,抽签抽到的题目是对华南虎照片事件发表看法。可他平时既不看报又不看新闻,哪里知道华南虎事件到底所谓何事?结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铩羽而归。
故事二:
我的侄女参加高考那几日,嫂子全天守在考场外做后勤服务。所有科目的考试结束后,嫂子跟我讲,考完语文后,侄女跑出考场抱着她就哇哇大哭。她那时也急了,但又怕侄女的情绪受到影响,所以忍着没敢问发生了什么事。等情绪平复了一些后,侄女主动开口了,抱怨语文作文题目太变态,把张韶涵演唱的《隐形的翅膀》的歌词都列了出来,并要求以该歌名为题,写一篇文章。侄女平时下了不少功夫苦练作文,什么类型的题目都练过了,却唯独没练过这种新型的作文形式,写得自然不是很出色。
表面上看,这两件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注定是要吃亏的。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流传于明清时代的话,在当时是用来称赞那些寒窗学子的勤奋的,但在当今社会却有了另一层含义,用来批判那些只知死读书、不知社会事的学生。
我们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已完全不再局限于书本,很多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一些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课本这一亩三分地,从不走出书外去接收更多的课外知识,在考试的时候就必定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中走出来呢?
(1)要多关心时政。
在很多同学眼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同学,中学6年必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完全是在题海中搏击风浪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其实,这些优秀的同学不仅熟读圣贤书,还关心着窗外事。
不信,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在复习政治的时候发现,有关时事政治的内容在中高考时占了不小的比例,无论选择题、问答题,还是材料分析题的情景设计,都常以重大时事、政治事件为背景。因此在复习时,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主动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事件。明白了这一点,我养成了爱看新闻的习惯,平常还喜欢买几份报纸,《环球时报》《参考消息》都是我的案头读物。在了解时事的同时,我还注意联系教材中的知识点,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这样不但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应经常地看看报纸,看看新闻,浏览一些新闻网页了解一下学校以外、家庭以外,还有些什么,这个社会在悄悄发生着哪些变化,这既可作为自己平时的消遣,也为高考作文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学习也当如此,圣贤书要读,窗外事要闻,学会把生活中的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相互融合,这样才能达到将知识活学活用的境界。
(2)要对大家热议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
就像我在本节一开篇所讲到的那样,如果我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重视那些被大家热议的社会现象、流行文化,那么,我们一旦在考场上与它们相遇就只能是干瞪眼。
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对这些东西拿出足够的重视。某段时间大家都热衷于讨论某个话题,你最好也抽出几分钟时间去了解一下;某段时间某个事物特别流行,你不妨也尝试着对这个流行的事物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久而久之,你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大,思维也会越来越敏锐,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至于束手无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