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打工子弟“留”与“流”:寄读燕郊已算被重视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5-19 14:23:41

在新民菜市场,其他菜贩的还未到上学年纪的孩子在李霞的摊位上嬉戏。

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2016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表示今年北京市小学入学政策相对稳定,对于非京籍学生义务教育仍然坚持以往的政策不变,促进非户籍学生教育与城市能力匹配的原则,确保每个符合条件的孩子享受到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不过,由于资源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北京的教育状况较为紧张,让每一位流动人口子女都能在此接受长期稳定的教育有不小的难度。在京打工者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下一代做出不同的选择。近日,记者就此走访了一些在京务工人员,看看他们的选择有何不同。

“在老家,我买了学区房”

“最近一想这个事情就头疼。”北京市西城区新民市场的鸡蛋销售摊主李霞算是这个市场里对教育重视的父母,她的愁眉不展,不是鸡蛋生意不好做,而是因为女儿的上学问题。女儿在北京读了小学,但是为了高考,恐怕要暂时离开北京了,她可能也要跟着回去。

来自河北邯郸大名县的李霞在大儿子1岁时就跟着丈夫来北京闯荡,到现在已经15年了。在马甸双秀市场卖了半年水果后,她认准了卖鸡蛋这个不起眼却还“能来些钱”的行当。每天凌晨3点丈夫去新发地进货,自己早上7点过来拾掇摊位,然后一直待到晚上8点。用她的话说,除了春节假期,天天如此。

“我家闺女在鸦儿小学今年已经五年级了,现在着急要把她送回去,是怕回去晚了。”李霞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因为女儿不可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回老家是迟早的事。加上北京和河北老家的教材不一样,回家晚就会耽误孩子。大儿子就是前车之鉴。

李霞的大儿子如今在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回龙观校区学习中央空调制冷专业。李霞说,对儿子,她很愧疚。她告诉记者,儿子6岁就随自己来北京念书。学习底子本不差,当年考入鸦儿小学时都是以平均分95分的高分进去的,自己和丈夫忙于生计,忽视了教育,儿子后来就自暴自弃了。

痛定思痛之后,她不想女儿走这样的老路。她和丈夫认真反思了儿子的教育,觉得当时太过随意。“在儿子面临上初中的节点时,没想这么多,只想着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在外打工也是挣钱,没有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发展。”直到儿子在新街口教育附中读完初中后,才发现在北京念不了高中,猛然意识到回老家读书也跟不上了。

鼓楼西大街附近一套18平方米的平房是一家5口租住的地方,李霞说屋子里都是上下铺,女儿再大一点,房子就住不下了。但她却告诉记者: “别看在这边的环境差,我在老家为女儿买了学区房。”

“2013年我们在邯郸市区买这房,就是冲着楼下的邯郸市23中去的。”她比划着和《工人日报》记者说,不管怎样,一定要让孩子尽可能上好学校。

李霞说他们市场里和他们一样重视孩子教育的并不少。几个搬走的商户都是为了孩子上学回老家的。“不读书像我们这样吗?不行,不能这样,希望她能有更好的生活。”在记者采访的最后,她认真地说。

“读不好书,就帮家里干活”

“因为很多证件准备不齐,我家闺女没能顺利入学。”聊到孩子上学的话题,一个摊位之隔的河南人魏强倚在麻袋上说。

魏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孩子回老家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但自己回去又养不起一家老小。在他看来,孩子读书暂时还没有挣钱重要。“你看,现在玉米六七毛一斤、麦子八毛一斤、一亩地一年到头才收入140元,回去靠种地吃饭都吃不上。家里工作少,我们这样的回去干苦力挣的也就是在这的一半。孩子读书不好,不读也就算了。我没有那么强求。你看,那个孩子跟着爸妈卖菜不也挺好。”

在魏强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放弃读书,正在挑拣草莓的任斌。今年17岁的他从前年开始,就跟着父母卖水果了。平时和父亲一起去进货,卸货,偶尔看看摊位,父母觉得他能留在身边就好。

“之前在一个私人封闭学校上学,因为交往了一些不上进的同学,天天和人打架。家长觉得他天天惹事儿,就让他直接辍了学,接回身边,帮忙干活了。”李霞证实了魏强的说法。

离李霞摊位20米远的汤娟正看管自己的肉摊,儿子已经在北京读初二的她认为,像他们这样的流动人口,孩子很少能有读好书的。“没人管,能读好书吗?不好好读书,就让我儿子跟着卖肉。”她说。

李霞告诉记者,自己有些老乡没时间陪孩子,只是一味投钱。有一个朋友把孩子转到了河北衡水十三中,一年花费3万多元,学校包吃住,省事得很。半个月过去看看,给孩子买点东西。

“寄读燕郊,已算重视教育

刁欣在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妈妈对她教育的重视,让她有了今天的生活。

2007年,因为妈妈要帮在北京打拼的舅舅做财务,在张家口十六中读初二的刁欣不得不转学,就读于燕郊九中。她说:“那会我家住在通州,当时特别想不通偏偏家门口就有个通州四中为什么母亲不让自己上,非得把自己送到燕郊去寄宿。”

直到长大了,才慢慢明白其中的无奈。她告诉记者,自己认识一位一直在北京读书,最后因为没有户口,被迫挂靠在她们学校高考的同学。因为教材和考试形式的区别,最终只读了北京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她告诉记者,在燕郊有许多像她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有陕西的、河北的、甘肃的、四川的、内蒙的、天津的……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父母都是在北京工作的流动人口。“能把孩子送燕郊就读的,还都算是这个群体里对教育相对重视的家庭。”她说。

与刁欣一样,文景华也是长在北京,读在燕郊。但和刁欣不同的是,她不准备像父母一样在北京“漂”着,准备回到老家成都工作了。

“爸妈离异,我5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来到北京,在丰台区开餐馆了。”文景华说,母亲在北京坚持了一辈子,但她本科毕业后没有拿到户口,“我不准备像母亲一样坚持了。”她和《工人日报》记者说。

从5岁开始来北京,到20岁去沈阳上大学。文景华说自己在这里生活了15年,北京的许多地方自己也很熟悉。“我小学在大兴区的一所私立星星小学就读,中学在燕郊读的。当初,为了顺利入学,甚至把户口挂靠在当地一个朋友家。”文景华告诉记者,我不想自己的下一代再来一次这样的经历。

“如今的我是幸运的,我在四川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算是母亲对于我教育重视的一种回报吧。”文景华说。

通过与采访对象交谈,记者发现,把孩子带在身边,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放弃孩子教育的家长,除了一部分受制于现实状况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对教育认知不足的原因。

汉寿教育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