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容量为25ml的安瓿瓶药液放入仪器卡口处,按下确定按钮后,药瓶被送入机器内部,被两面扇形的刀口切割瓶口,随着“啪”的一声,仪器将瓶口推掉,再由针管吸出药液导入输液袋;另一侧,西林瓶装的药液也进入机器进行类似操作,只需30秒到40秒,就能完成一瓶静脉输液药液的配备。
这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郑永强发明的静脉配药机器人。郑永强几经挫折,耗时14年,才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成功这一机器人,这项技术共获得120项国家专利,有17项国际专利正在申请。
据了解,这一机器人预计将在年底进行量产推广,其将代替护士配药,这对于提高配药效率和保护医护人员,都有重要的意义。
研发
最大困难在瓶口切割与打断
静脉配药机器人的研发成功,郑永强倾注了14年的心血。
“我从小就喜欢机械。”郑永强说,以前没有自己动手的条件,大多是在脑海中思考。工作以后,但凡有智能机械展览,自己就会去现场观看,那些年他在上海、北京、广州都看过展览,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2002年,郑永强就开始琢磨研发静脉配药机器人的事了,当时还是他单干,“我不会画图,然后找懂机械的朋友帮我画出来。”后来,先后有懂机械的朋友、程序员等加入,2014年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进行研发,今年上半年完成了试验机。
其实早在2005年,郑永强就完成了一台半自动配药机器人,但由于成本等原因,难以进行推广。但他深知这块领域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便一直没有放弃。2009年初,他帮助深圳一家公司做出了一台静脉输液配药机器人,也因为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每小时配药只能达到60多瓶,无法满足临床上的需求。
研发并非一帆风顺,郑永强也曾经想到过放弃。“当时困难最大的,就是药瓶瓶口的切割和打断——力度太轻切不断瓶口,太重又容易弄碎瓶身,仅仅这一项就经过上万次试验。”
郑永强回忆,自己有时半夜灵感来了,都会立马跟机械和工程的人员联系交流,忘记吃饭是经常有的事。而且常常是连续工作了24小时后,又开车到广汉继续研发。
目前,除了电机和螺丝外,机器人其他部件都是自主研发和制造的。“每台机器人有四个单位可同时操作运行,每个单位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成西林瓶药液,一个负责安瓿瓶药液。”郑永强说,试验机每个单位只能放一瓶药液,正式的机器每个单位则能放4~5瓶药液。
作用
提高配药效率保护医护人员
郑永强介绍,静脉配药机器人主要适用于护士站,使用静脉配药机器人后,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以及保护医护人员。“就是把配药中人工操作的部分用机械来替代。”
据介绍,目前药品配药主要依靠人工,大致分为七个步骤,即消毒、吸母液、扎入西林瓶后注水转两圈拔针、摇液或震荡、抽取药液、注回母液袋、分离针头针筒。郑永强说,这种方式对配药药师的劳动强度要求大,而且容易出现配药错误,药瓶玻璃还容易割伤护士,对配药药师的职业危害。此外,配药过程中护士不小心碰到空针部分,也容易导致药液污染。
另外,“静脉配药机器人对解决医疗纠纷有所帮助。”郑永强说,今后,病人的配药种类、剂量、时间等治疗都有据可依,可以实时监控。
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这个机器人也有很大优势。“普通的护士每小时能配25~30瓶,熟练的能达到30~40瓶。而机器人每小时能配好300瓶药液。”郑永强说,自己研制的静脉配药机器人与美国研制的静脉配药机器人相比,占地面积更小,只需要1~2平方米;美国研制的静脉配药机器人只能处理西林瓶的药液,每小时处理60~70瓶药液,而自己研制的静脉配药机器人可以处理西林瓶和安瓿瓶的药液,每小时能配好300瓶,可以充分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
“美国的一台机器价格为1500万元人民币,我们的成本更低。”郑永强说,刚开始推广,费用预计在100万~150万元/台,今后可能降到20万~30万元/台,让社区医院也能够使用。
未来
预计最快年底量产推广
今日,这台静脉配药机器人将组装和最后调试临床产品样机,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初实行量产,计划自上到下推广到社区医院。
据介绍,该机器人9月24日将在成都参加全国医用机器人大会,现场进行展示与讲解,成都的医院中,省人民医院和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都将参会。“省医院主要讲解达芬奇机器人如何操作使用,我们是对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进行演示和操作。”郑永强说。成都商报记者 康耕豪 实习生 邹近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汉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