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高翔
成都举行全创首场新闻发布会,前沿科技正在成都高速转化
成都是创新创业的热土,但制约成都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少科技成果沉淀在了高校,并没有真正转化出效益。成都如何看待“创业的高风险”,在顶层设计上如何突破障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又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呢?7月25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成都市创新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的多方举措。
产权改革
去年近1000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过去,不少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真正转化,有的成果甚至只是用于评职称。为了充分激发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成都市提出了一系列鼓励高校院所的知识产权奖励和对科技成果的分割确权。”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丁小斌介绍,成都市形成了7大类48项政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产权改革。今年科技创新“成都新十条”出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三权改革”,鼓励引导在蓉高校院所探索职务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破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成都已和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签署了共同推进所有权改革协议。
其中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科技成果管理模式改革,首次触及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已对50项科技成果确权,其中12个项目实现成功转化,这项改革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15年,新吸纳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16710名,100余位高校科研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在蓉创办领办企业,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69名,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502名,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35.5万,呈现人才加速聚集的新常态。
政府搭台
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
“政府如何发挥中间作用,让企业和有科研成果的高校更紧密联系起来?让两者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是其中的一个探索。”丁小斌举例,有的企业在转化科技成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高端仪器或者测试装置。如果能使用高校实验室的资源,就非常理想了。
目前,成都市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99个,在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1个。2015年,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236.33亿元,同比增长59.8%,吸纳技术合同成交170.36亿元,同比增长24.0%。
此外,将优化布局“3+M+ N”双创载体。“转、改、建”结合,重点打造3个双创载体引领区: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全国最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围绕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产业,布局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郫县利用富士康闲置公寓规划建设“菁蓉小镇”,吸引27家新型孵化器和926个创业项目入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小镇。打造“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武侯区联合四川大学共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高新区联合电子科大共建“一校一带”,金牛区联合西南交大共建环交大智慧城等,促进双创资源加快汇聚,科技成果聚集转化。打造“N”个双创特色区:建成蓉创茶馆、明堂创意中心、东郊记忆等双创载体特色区,推进区(市)县差异化创新发展。全市共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93家,总面积1503万平米,其中21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
提升企业转化能力 政府购买服务对接
“2015年企业法人输出技术、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80.73亿元、115.74亿元,占全市总额的76.5%和67.9%,企业已成为技术成果最大供求方。”丁小斌介绍,为支持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成都制定实施了《成都市技术交易补贴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促进创业企业与服务机构“精准对接”。2015年向近60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创新券5270万元。
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成都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创新产品,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量53268件,占全社会申请总量68.7%,企业授权量33430件,占全社会授权总量74.5%。“十二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7.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53家;建成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近1000家,累计支持研发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600余个,创制国际、国家、行业等技术标准1498项。
科技转化
成立脑信息前沿研究院 欲破解抑郁症
随着“三权”改革的深入,意味着将有更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据透露,成都目前正在开展一些前沿科技研究,其中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了天府脑信息前沿研究院,重点在脑信息机制、模拟脑智能、脑信息获取、思维绘制、类脑计算机、深度学习、无创脑信息检测技术等领域展开一系列共性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相关研究对例如抑郁症、癫痫等难点问题进行破解。
成都还将在精准医疗方面发力,依托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研发、临床医疗、科研载体等资源,加速发展基因诊断、测序服务,逐步拓展基因测序试剂制造、个性化药物研发和基因治疗领域,打通生产、研究与服务的一体化产业链。
比如第四代先进光源、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方面,成都同样做了布局,促进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示范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的实施。
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邵斯达克教授,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建设“邵斯达克成都高新大核酸研究院”,并整合四川大学、哈佛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麻省总医院等科研机构在核酸技术领域的一流人才、研究成果等资源,力争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全球大核酸产业链最健全的区域。通过大核酸技术前沿研究,未来将可以精确寻找到每个人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效益。
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
实习生丁峰
汉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