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抓纲:洪水中坚守校园孤岛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6-09-10 05:17:07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284名教师,41处校园安置点,当天服务灾民最多达6346人...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华容教师们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暑假。他们从三尺讲台走下,积极投身抗洪巡逻、抢救校产、救灾安置、走访困难学生,用大爱勾勒出师者崇高伟岸的身姿。

正值第32个教师节之际,回眸特殊教师群体,感受教育前行的力量。

本网讯 (记者 谭理)

新学期伊始,潘家小学的综合楼正在拆除重建,这栋楼修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早已陈旧不堪,加上暴雨和洪水浸泡后,墙体开裂楼顶漏水,一度成了危房。学校后勤主任竺抓纲两头来回跑,一边记挂着学生的日常管理,一边时刻关注着施工进度,对竺抓纲而言,这点忙碌早就习以为常。

36小时不眠不休孤守剅闸

抗洪对于43岁的竺抓纲是一件寻常的事,毕业参加工作后,1999年他来到了位于新华垸内的潘家小学,整整17年的时间里,竺抓纲有超过半数的暑假都承担起了抗洪任务,大堤巡逻,守卫剅闸,这些事他都驾轻就熟。

7月1日,竺抓纲在学校里送走了最后一名学生,第二天就上了华容河大堤。根据镇里的安排,今年竺抓纲的任务是守卫南堤拐堤段剅闸,37里长的河段,这里地势最低,驻守条件也是河段6个剅闸中最艰苦的。

守护剅闸是一件枯燥而艰辛的事:3人轮班,每班12个小时,以剅闸为中心,25米范围内来回巡视,一旦有情况随时上报。工作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得麻痹松懈,甚至连打个盹也是严重的纪律问题。7月的华容骄阳似火,大堤上没有房屋,没有树木,仅有一个用竹竿雨布搭起的遮阳棚。站在烈日下,连口里呼吸的空气都是那么的火热燎人,而一旦到了夜晚,再是闷热也得把长衣长裤给穿上,要不然那成群结队的蚊子就会要人好看。

环境的艰苦没有让竺抓纲退缩,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他深深知道自己责任的重大,剅闸处一旦发生险情而反应不及时的话,洪水很有可能肆无忌惮地冲向身后的民居与学校,这里不能没人守。有一次,竺抓纲刚刚完成自己的驻守任务就接到电话,原定要来接班的同事家中突发变故,实在来不了了,你还能不能坚持?能,你放心!竺抓纲二话不说答应了下来,而这一答应就又是两班。整整36个小时,他不眠不休地盯着滔滔洪水,确保了剅闸安全。

5天5夜独自守护校产

7月10日上午10点,是竺抓纲前去换班的时间,走到半路,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大堤溃口了!考虑到水势不算太大,溃口离学校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竺抓纲转身跑回学校,和其余两位留守教师一道自发抢救校产。教室里的一体机、课桌椅,食堂里的消毒柜、冰柜,三人合力将这些物资从一楼二楼全部搬到了楼上。

此刻,竺抓纲的老母亲正身处校园,搬完贵重的校产之后,竺抓纲连夜将老母亲送往县城的岳父岳母家。正当众人认为竺抓纲会就此住下时,他的选择却让所有人吃惊回到学校守卫校产,我对那里的情况很了解,学校地势很高,洪水看似凶猛,但华容河的水量有限,很难淹到学校来,再说学校有那么多贵重物资,下学期开学了还得用,不能没人守。

11日清晨,竺抓纲赶到华容河边,此刻所有前往学校的陆路都已中断,进出只能靠渡船。从新华垸外迁的渡船上,满是正在撤离的垸内群众,坐着的,站着的,加上匆忙堆放的各种贵重家什,几无立足之地;渡船返程途中,偌大的甲板上,只剩下了竺抓纲和船夫两人。

回到空无一人的学校,竺抓纲上到学校顶楼,放眼望去,长街寂静,门户大开,有鸡鸣犬吠,却无人声私语,惟有远处的大堤上,还能依稀见到零星几处人影走动。说不怕是假的,倒不是怕洪水突然冲过来,主要是一个你很熟悉的校园,突然就剩你自己了,连外面的大街上都找不出一个人,那种感觉很奇怪。

洪水在离学校几里远的地方缓了下来,竺抓纲独自一人守在学校里,巡视着校园的各个角落。14日这天,防汛指挥部经过综合分析,确认潘家小学处于安全状态,可以启用为灾民安置点。根据安排,竺抓纲骑着摩托车赶往县城领取救灾物资,为安置灾民做准备,而这也是3天来他第一次离开校园。

救灾物资种类繁多,矿泉水、雨布、大米、方便面...各种各样的生活物资堆满了一部中型货车。将其拖回学校后,竺抓纲开始忙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等待灾民的到来,这一等就到了16日的晚上,经过了5天的守候,校园里终于不再是竺抓纲孤身一人。

灾民安置点上的后勤大总管

灾民来学校安置后,竺抓纲又做回了他的老本行后勤工作。高峰时段,校园安置灾民200多人,每天光是消耗的食材就多达一千多斤,全靠竺抓纲一人来回采买运输。有一次,他早上7点多才出门,先到县城里领了一批生活物资,随后再去采买食材,结果11点50才赶回学校,导致当天中午的配餐出现问题,从那以后,他将每天外出的时间提前了整整1个小时。安置点上人手紧张,竺抓纲还把妻子接回学校,夫妻俩共同为灾民服务。

用心服务换来的是群众真挚的赞许。由于食材原料保障到位,潘家小学安置点的正餐全是两荤两素一汤,菜品丰富不说,分量还很足。一位名叫黄友朋的老人找到竺抓纲,说自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受过灾,安置条件和现在比起来那是差远了,伙食条件更是没得比。住在县城的亲人准备接黄老去家里住,黄老愣是不同意,执意要留在学校里。

安置灾民过程中,最让竺抓纲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4岁的老人,刚来学校那会儿,老人身患重病,炎热的7月,将一床空调被裹得严严实实,却还是一个劲的喊冷。竺抓纲四处找寻,从其他老师那借来一床厚被子,这才解了燃眉之急,此后,他还经常前来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7月25日学校撤点后,老人也回家了,有一次与巡堤的教师在路上相遇,家中遭灾严重的老人握着教师的手,拜托他将自家荷塘里的一把莲蓬送到竺抓纲手中,而这是老人此刻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礼物。

撤点后的日子,竺抓纲并没有轻松太多,持续降雨依旧带来洪涝隐患,竺抓纲再次承担起大堤巡逻的重任。直到8月10日,水势渐渐趋于稳定,防汛工作才接近尾声,而此时,重建校园的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在潘家小学被烈日和高温烘烤的重建工地上,有着竺抓纲忙碌的身影:烈日曝晒,尘土飞扬,他和工人们一起劳动,不分彼此,既杜绝了安全事故,又确保了工程质量;操场、跑道长满了杂草,给施工带来了不便,他一个人花了一天的时间打药、锄草,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皮肤都晒得脱了一层。

新学期来临,看到眼前焕然一新的校园,竺抓纲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对于过去的这个暑假,竺抓纲的总结只有短短一句话:我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事。

汉寿新闻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