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考场作文”,人们常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要想得高分,就得戴着各种束缚来把舞跳好。因而,“考场作文”就有了不同于一般文学创作的特点。一些考生对写考场作文意识不够,平时又缺少相应的训练,以致在考场上写出的作文难入阅卷老师的“法眼”,造成令人痛惜的失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树立一些考场作文的基本意识,在作文训练中得以体现,从而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
一、做题意识
提到高考作文,很多人都觉得那是“高大上”的东西,玄而又玄。即使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可指导写作,很多人也觉得大多幽晦难明,难以企及。实际上,考场作文不是文学创作。首先,它是一道六十分的题,和诗歌鉴赏、语言表达一样,只不过分值六十。既然是一道题,题干就有我们做题的信息,就有方便我们答题的条件,同样就会有值得参考的答案、可学习的套路,就有可以探寻的规律。高考阅卷老师的阅卷标准就是参考答案,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并梳理出规律,平时多加训练,就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所以,考生写作时首先应有做题意识。
二、卷面意识
文面如人面,它是打开阅卷老师心扉的一把钥匙。翻开作文卷,首先进入阅卷老师视野的就是考生的卷面。阅卷老师最不喜欢那种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作文,最喜欢那种书写整齐、字迹优美的卷面。好多省份都在作文阅卷中加入了卷面分一项。书写是作文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有极个别学生书写差而作文水平高,但是大浪淘沙,这样的“金子”怎能在阅卷老师的快速阅卷中发光?因为如今的作文阅卷必须先把试卷扫描进电脑,这就如同复印一样,书写好的复印后效果更好,书写差的复印后更差。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特别注意卷面,不用写多么漂亮,但所写之字要大小适中、排列整齐、一笔一画。如果写错,不要乱涂乱画、乱抹乱改,可以轻轻在上面划一条斜线或在后边打个小叉,这样既不影响阅卷,卷面也显整洁。
三、文体意识
近年来,作文淡化了文体要求,多在写作要求里规定“文体自选”。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讲究文体。事实上,这些年各省在阅卷中都会毫不留情地把文体不纯的作文视为严打的对象。考场上,有写议论文的,有写记叙文的,有写散文的。可是写什么文体就得严格遵循本文体的写作规律和特点,而不能写成“四不像”。比如有的文章看起来像记叙文,却没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更遑论细节,而偏偏记叙的篇幅超过一半或更多,且时不时嵌以牵强而干瘪的议论,令记叙文的生动形象性荡然无存。还有一些文章从结构上看,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摆开议论的架势,却又在第二部分大段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写到底,然后又引论据来分析说理,让阅卷老师无所适从,只好在“表达”一项上大扣其分。在文体不限的要求下,学生应树立文体意识,或写人叙事,或分析说理,或即事抒情。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慢慢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平时多加训练,尽力突出该文体的特点,这样在考场上才能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四、材料意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近年在高考的评卷中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是材料选择准确性的问题。一方面是常识错误,比如“岳母三迁”“秋天一到,麦浪滚滚”“寸有所短,尺有所长”等。这些“硬伤”或是笔误,或是理解不深而积累错误,无疑都大大影响了老师的给分。另一方面是材料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对不上,于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终究不能自圆其说。
其次是材料选择新颖性的问题。前几年提出不赞成大量使用古代文化名人的材料,考生们慢慢让李白、杜甫、陶渊明、屈原等淡出。可是现当代名人和感动中国人物开始“拥堵”,文章中大量出现李娜、刘翔、姚明、周杰伦、陈光标、韩寒、史玉柱、袁隆平等。高考阅卷老师在高度紧张的阅卷中,来来回回看到的都是近乎一样的素材,难免会产生阅读疲劳。如果在选材上不随大流,而是选择一些准确而真实的个性化材料,相信阅卷老师一定会眼前一亮。所谓材料的新颖,一方面是指时间上要新。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思想的材料很多,不必言必称李白、杜甫、爱迪生、居里夫人,材料要紧跟时代步伐。另一方面是指对材料的运用角度要新。同是人们所熟知的材料,要是能从中发现新的运用角度,同样能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在考场上,选择材料应该尽量避免选择大家都会选择运用的素材,从而保证自己的作文不被淹没。所以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素材积累的个性化,选择自己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进行积累,同时在写作训练中注重同一素材的多角度转换训练。
五、技巧意识
考场作文,要在短时间内展现作文素养,让阅卷者身心愉悦,就必须具备技巧意识。所谓技巧,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就是要“花”,要让人看上去特别绚烂、亮丽,充满青春的激情和色彩。叙事要有细节,特别是那些关键情节、关键人物,要浓墨重彩地写,要反复夸张地写,展示一个个特写镜头;议论要综合运用各种说理论证的技巧,或摆事实,或讲道理,或对比分析,或引用佐证,或比喻排比,或联想想象;抒情要以典雅的词语代替平实的口语,或引经据典,言语自华;或委婉暗示,含蓄表达。
具体而言,考场作文的技巧表现应该注意这样几个地方。第一,拟题要体现技巧。阅卷者对一篇文章的最初印象就来自题目,就像人们初次见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交往,因此拟题要精心。首先标题不能用“大路
货”,不能使用人人尽知、人人会用的词语,而应该换种说法,或比喻,或拟人,或设问,或化用,总之,要有点与众不同之处。当然,拟题上技巧的使用不是随意的,不能为技巧而技巧,而应该符合文体特点、文章风格。第二,开头要华丽。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古人将好的开头喻以“凤头”,要写好开头,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如比兴、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力求让语言生动形象,别有意趣;可描景烘托,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为情节的展开营造气氛;可恰当引用古典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歌词等,使其光彩照人,文采斐然。第三,结尾要精彩。“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对于结尾,虎头蛇尾、画蛇添足都是大忌。好的结尾,或升华情感,余音绕梁,让人回味再三;或首尾呼应,振聋发聩,引人深入思考;或描摹意象,诗意盎然,催人无限遐想。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技巧,能够使文章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作者:向道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注微信公众号“学科网校”,关注高考专题,高考真题答案第一时间新鲜奉上!
(转自学科网)
汉寿高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