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95后的天下了!
其实,他们早就来了。但从今年9月开始,95后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按照本科生18岁入学、22岁毕业的大致规律,截取新学年第一学期这个横截面,得到的将是18-21岁年龄段的青年学子,也就是出生于1995-1998年的大学生。
记得我2010年刚博士毕业在大学任教的时候,面对的是一批普遍出生于1992年的孩子们。这6年来,我一直在给大一新生上课,大约教过4600多名学生,虽然从教年份不算长,但让我讲清楚95后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无非是强调一个人儿时的成长环境对于其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影响深远。这话给了我一点启发,要把一个群体抽象化为一个个体,进而描摹出一个群像的特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难度和风险的。勉强为之,则必须复原时代风貌,做一番发生学考察。
95后可被视为中国家庭对子女投入从“人多钱少”转入“人少钱多”的关键时期
回望1995年,有三件貌似不相干的事,冥冥之中可为我们解读95后一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特征提供一些线索。
第一件事是微软发布了Windows95操作系统。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此前几乎每个致力于玩转电脑的人,都要把一套基于DOS平台的操作指令背得滚瓜烂熟且活学活用,一夜之间,比尔盖茨带你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此打开了一个所见即所得的新世界,DOS对于大多数人失去了意义。
第二件事是一款国产角色扮演游戏《仙剑奇侠传》横空出世。这款游戏在当时鱼龙混杂的电脑游戏世界中让人眼前一亮,此后虽然狗尾续貂不断,却始终保持着不错的口碑。以95版《仙剑》为标志,一批国内外电脑游戏彻底终结了“红白机”时代。
第三件事是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在香港和内地上映。这部当时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甚至反复看两三遍也未必理解“笑点何在”的影片,如今被人们认为是港式无厘头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的一个标识符号。
好,现在让我们回到对95后的讨论。
95后的第一个特征是开放性。先看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他们的父辈大致是“65后”、“70初”的一代,长身体的时候没遇上“三年困难时期”,读小学的时候“停课闹革命”的时代就已结束,考大学更是一点没被耽误,再往后的入仕或下海大潮,也都能够如鱼得水。可以说,这一代是搭上改革开放快车、在几乎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踩准了时代节拍的一代,这与从出生到下岗处处悲催的50后一代(也就是80后的父辈)是显著不同的。
有研究者将人口出生率与经过调整的人均GDp两条曲线做了对比,能够明显看到一幅巨大剪刀差的图景,而交汇点就出现在1998-1999年间。也就是说,95后可被视为中国家庭对子女投入从“人多钱少”转入“人少钱多”的关键时期。由此推断,当前的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从小成长于家境殷实的家庭,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无忧无虑,充满自信,更能够也更乐于与世界接轨,这与80后一代也是显著不同的。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5后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能更浓烈
95后的第二个特征是互动性。与80后在本世纪初刚刚成年之际才接触互联网不同,这一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互联网从一种技术手段转变为一种生存方式,并全面嵌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这对他们获取知识和与人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缺省设置。
12下页尾页共2页阅读全文
关键词:95后大一新生开学典礼大学生
汉寿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