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记者于姗姗报道】提起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吉林大学的很多师生都不陌生。介乎于课堂基础性实验课程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之间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使参与其中的师生既不受教学任务和课业成绩的约束,又没有参与竞技比赛的压力,完全凭借个人兴趣爱好,动手、动脑、走心,是学有余力的吉大学子的福音。
从线下到线上,选课人数翻倍攀升
2012年10月22日,校内办公网上的一个通知,让吉林大学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走进了吉大师生的视野,也正式拉开了吉林大学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教学工作的序幕。全校各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及普通科研实验室,各教学实验室根据师资力量及实验仪器条件,积极申报适合本科生自主实践的创新实验项目。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遴选,入选的项目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本科生自愿到学院申请,也可以跨学院申报。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6年六个学期共有2900余名学生参与了开放性创新实验。
2016年秋季学期,一改以往线下学院申请、审核的工作模式,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教学工作系统全新上线,使项目申请更加清晰、及时、精准,更完全打破了空间界限,使吉林大学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
今年,来自31个教学科研单位的432名教师指导的510个项目上线备选。截至10月末,经过学生初选、老师认领两个阶段,共收到来自30余个学院的3600名学生提交8400个项目申请,2013级占9%左右、2014级占43%左右、2015级占47%左右。其中,有30%跨学院申请实验项目。项目申请数是以往六个学期总数的3倍左右,响应人数是以往6个学期平均数的17倍左右。
从好奇到赞叹,创新实验实至名归
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数和选课人数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师生们在教学、实训等方面实实在在的收益。
“初衷是想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医学思维。但参与后感觉,在实验过程中收获了很多。老师很认真负责,讲解很有耐心,需要发挥较多的自主性,可以学到和平时实验课不一样的东西。”2013级公共卫生学院徐峥同学说。
2016年暑假,2015级化学学院的张恩予同学首次进开放性创新实验室。他说,最初目的是让自己见见世面,了解大家眼中神秘莫测的科学。他与一位博士生学姐同组做实验,得到她的很多指导,并从她身上学到很多。张恩予说:“一个多月时间,我习得了如何操作贵重仪器,如何搜寻文献,如何面对失败寻找出路。我也习惯了实验室的理性安静,爱上了它能带给我激情上进的力量的感觉,发现离自己的科学家梦也没那么遥远了……我想,以这样一片充满坎坷却乐趣无穷的热土作为奋斗目标,是我作为一个化学人最大的幸运。”
对于学生们的收获,公共卫生学院的甄清老师感触颇深。她觉得,无论是对普通学生,还是要参与“大创”的学生,开放性创新实验都是极佳的选择。通过综合性、贯通性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兴趣上来了,成绩上来了,更增进了师生、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友谊。
文学院考古专业汤卓炜老师介绍,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充分发挥了学校实验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调动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了解先进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大有助益,对学生深造、就业、出国等都很有利。
“通过参与开性创新实验,学生掌握的知识由碎片化转变为网络化,形成了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从单打独斗到团结协作的习惯。本院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独立思考并学以致用,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机械学科的了解,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呼烨老师结合学生反馈,总结了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在学生中取得的实效。
从探索到完善,规范管理保障运行
为了让开放性创新实验真正服务学生,达到预期目标,教务处及参与该项工作的基层单位不断地探索道路。
首先,规范流程,严控严管。吉林大学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申请的操作流程共分为项目备选、预选实验、教师认领、正选实验和补选实验五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生只能正选1个实验,备选1个实验。提交第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且通过老师批阅、有备选第二个实验项目的学生,才可以补选。“我们对学生选课数量、操作流程和完成质量进行了严格规定,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训练效果。”教务处副处长高淑贞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所有上线的创新实验项目都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基本问题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获得实验数据、自主分析实验结果、自主管理实验过程、自主撰写实验报告。因此,完成第一个正选实验项目的学生必须完全做好每一步,才能拿到开启备选实验项目的钥匙。
其次,完善机制,保障运行。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对入选的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给予实验耗材费补贴,据每个项目实验时数计算相应的指导工作量,并免收学生实验机时费。此外,开放性创新实验作为大学生课外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每个实验计1学分,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同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打破禁锢,促进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兴趣到特色,以人为本交叉共享
参与该项工作的基层单位和指导老师、技术人员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实验项目设定、训练目标管理等方式,突出自身的优势特色,完善训练计划,并注重交叉共享,对跨学院、跨专业选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考量,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在开展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的过程中,结合用人单位反馈,创新培养方案,形成了优势特色。学院专门设置课外培养计划,即“六个一”创新训练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科技调研报告,以发现问题;独立完成一项课外实验,以夯实发展基础;合作完成一项科研训练项目,以培养团队精神;选择参加一项学科竞赛,以增强竞争能力;撰写一篇中文学术论文(设计报告),以提高严谨表述水平;撰写一篇英文学术论文(设计报告),以开拓国际视野。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宗达老师介绍,学院老师们在开展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的工作中达成一个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会拒绝每一位有积极性的学生。为了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验需求,他们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例如,专门为大一新生设置可操作性强、易理解的小实验,帮助他们兴趣入门,增强信心等。
动物科学学院李莉老师申报的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专业性很强,她科学地设定培养目标和训练强度,使想学习、用心学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氛围。针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的项目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效果,更可以接触到前沿的专业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巩固理论基础。可针对非本专业学生开放的项目更加注重知识普及、技能指导,注重锻炼思维方式,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安永磊老师表示,学校校区较多,以往线下推进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时,跨校区的学生人数较少,上线后明显增加。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是他最担心的问题,为此他还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希望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让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真正发挥作用,他十分注重作为指导教师的努力与付出。“学生选上课了,作为老师就要主动地联系和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让学生尽快了解项目,并进入应有的角色。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多付出,多关心,有耐心,”
药学院的丁志英老师申报的中药口红、纳米饮料等项目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她更深深感觉到,很多学生通过参与开放性创新实验而收获颇丰,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进步很快。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她积极克服老师精力不足、实验环境欠佳、设备老化等现有困难,正在准备陆续推出相关的系列项目。
汉寿大学